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奥托·富兰克

奥托·富兰克

奥托·富兰克(Otto Frank ),1865 年6月21日出生于德国的吉森。德国生理学家

目录

简介

他先后在德国的慕尼黑、基尔和海德尔堡读书,后来又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和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上学。1892 年在莱比锡当医生,同时也是莱比锡和慕尼黑大学的生理学助教。Frank 于1944 年逝世。

主要工作地点

莱比锡大学的卡尔路德维希尼采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游离器官(心、肌肉、肾、肝和肺)的生理学家。以后以他名字命名的莱比锡大学卡尔路德维希尼采生理研究所,为以后生理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有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如心脏的全或无定律和绝对不应期,第一次证明刺激迷走神经引起负性变时和变力作用,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Otto Loewi 发现了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迷走神经的化学传递机制,以及近代的由 Wollenberger 等发现蛙的心动周期中cAMP 和cGMP 的改变 等。1866 年由Elias Cyon 在此实验室建立了离体蛙心灌流被许多科学家改进后作为心血管研究的基础模型而被广泛应用。

主要成就

1895 年Frank 获得在慕尼黑任教的资格,同年在Carl Ludwig 生理研究所进行离体蛙心实验,观察到在心肌收缩前,如果心肌受牵拉增加可导致心肌收缩力加强,即心肌收缩前的长度影响心肌的收缩。1899 年Frank 因提出了容积 - 压力图的数学计算公式和左心室作功的理论机制成为心脏生理学家,并在1903 年成为享有盛誉的教授。1905 年他曾回到吉森 。1908 年他在慕尼黑获终身教授。1914 年英国生理学家Ernest Starling 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Frank 的发现,心肌收缩时的长度直接受 心室舒张末期的血液充盈量的影响 。Frank 以前的发现被重新受到关注。这一特性是心肌内在的自身特性。由于 Frank 和 Starling 的共同贡献,这一 发现被后人称为“Frank-Starling 定律”或称为“心的定律”。虽然我们对Frank 的人生详细了解不多,但是Frank 对生理学上贡献,尤其是引入数学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生理学上的问题是公认的。Frank 还通过提高生理仪器的质量和测量的精度,来计算心血管系统实验中的各项影响因素,他提出了循环系统的流体动力学理论,经他发展的弹性腔理论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肌节长度在1.7-2.2μm的范围内,心肌收缩能力随心脏前负荷(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增加而增加。[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