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克倫佩勒
奧托·克倫佩勒 (Otto Klemperer,1885年5月14日生於弗羅茨瓦夫,1973年7月6日逝世於蘇黎世)是猶太裔德國指揮家、作曲家,晚年獲得以色列國籍。他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
目錄
職業生涯
克倫佩勒生於弗羅克勞。他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開始學習,後來到柏林跟隨普菲茨納繼續學習。當他於1905年指揮馬勒第二交響曲時,結識了馬勒。兩人成為朋友,1907年經馬勒推薦,克倫佩勒在布拉格成為德國地方劇院的樂隊長。1910年他協助馬勒首演了後者的第8交響曲[1]。
後來他到了漢堡(1910年—1912年)和巴門(1912年—1913 年)的市立劇院任職。從1914到1917年他是漢斯·菲茨納在斯特拉斯堡的代理人。後來則成為科隆(1917年—1924年)歌劇院首席指揮。1919年他在科隆與歌手約翰娜·蓋斯勒結婚。
在威斯巴登國立劇院(1924—1927)任職後,他接着就到了柏林的克羅爾歌劇院。克倫佩勒以演繹他同時代作曲家的作品出名,阿諾·勛伯格的《期待》,揚那切克的《死屋手記》,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和保羅·欣德米特的《卡地亞克》,但也曾指揮諸如巴赫的B小調彌撒[2]等傳統作品。
克倫佩勒是猶太人,1933年納粹上台後,他逃往美國,到那裡指揮洛杉磯交響樂團。在美國的歲月里,他演出的重點是德國古典音樂,如貝多芬,勃拉姆斯和馬勒的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返回歐洲並於1947年—1950年間成為布達佩斯國立歌劇院音樂指導。1953年,當他與蒙特利爾交響樂團還有三年合約在身時,遷往了倫敦,1959年成為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後支持愛樂樂團團員對抗里格的解散行動,組織新愛樂樂團,他擔任藝術指導的職務。
晚年的克倫佩勒部分癱瘓,這是1939年一次頭部腫瘤手術的後遺症。 除此之外,他患有狂躁抑鬱症,此病經常發作,為此他不得不經常去醫院接受治療。即便如此,克倫佩勒仍活躍於樂壇。他於1971年退休,1973年逝世於蘇黎世。
視頻
奧托·克倫佩勒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奧托·克倫佩勒 | 他那個時代少數真正偉大指揮家中的最後一位,360個人圖書館,2018-05-24
- ↑ 巴赫B小調彌撒簡介,學習啦,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