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文區
奎文區,隸屬於山東省濰坊市。位於濰坊市中部偏北、東北與寒亭區相鄰,西以白浪河為界,與濰城區相望,南、東南與坊子區毗連。總面積187.78平方千米。 奎文區地處山東半島中部,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設濰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為濰縣,被白浪河一分為二,以東為東關,即今奎文。奎文歷史悠久,古代政治家晏嬰、經學大師鄭玄、農學家賈思勰、書畫家張擇端以及孔融、范仲淹、歐陽修、蘇軾、鄭板橋等都曾在此出仕遊歷。在明清兩代以「二千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聞名,有南蘇州、北濰縣之譽。
2019年,奎文區下轄10個街道 。2018年,奎文區常住人口45.631萬人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1.1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0.0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28.5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52.53億元,三次產業構成為0.02:10.16:89.82。[1]
中文名奎文區外文名Kuiwen District行政區劃代碼370705行政區類別市轄區所屬地區山東省濰坊市地理位置濰坊市中部偏北面積187.78 km²下轄地區10個街道政府駐地東關街道電話區號0536郵政區碼261000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人口數量45.631萬人(2018年常住人口)著名景點濰坊風箏博物館、濰坊市博物館機場濰坊南苑機場車牌代碼魯G、魯V地區生產總值281.15億元(2018年)
目錄
位置境域
奎文區位於濰坊市中部偏北、東北與寒亭區相鄰,西以白浪河為界,與濰城區相望,南、東南與坊子區毗連。介於北緯36°35′00″—36°45′00″、東經119°03′45″—119°18′45″之間,南北最大直線距離17.2千米,東西最大直線距離10.2千米,邊界線長130.41千米,總面積187.78平方千米。西至省會濟南193千米,東至青島155千米。
地質構造
奎文區地質構造是中朝准地台山東隆起區次級構造單元魯東古隆起區和魯西隆起區銜接部,即沂沭斷裂帶北端的次級構造單元昌濰凹陷之內。西側是沂沭斷裂帶的鄌郚葛溝斷裂,東部為昌邑大店斷裂,奎文則處於中、新生代凹陷盆地中。沂沭斷裂帶控制了區內構造的生成、發展、岩漿活動及其礦產的賦存。沉積蓋層主要為中、新生代陸相沉積建造。 奎文區境內大部分地區被第四系覆蓋,南部各時代地層均有發育,但發育有較大差別,中新生代以前的地層分布零星。
新生代第三紀(距今100萬年前),境內第三紀沖積層覆蓋於一切地層之上,以全新統、上更新統沖積層為主,沖積層沿各河系分布,岩性為河床相及河漫灘相的中粗沙、細沙夾卵礫石等。南部分布有沖積、坡積及殘坡積層。主要岩性為亞沙土、亞粘土、砂礫石亞粘土。第三紀厚度一般在15—200米,南部淺落,北部深厚。
上第三紀(距今1200萬年),有牛山組和館陶組。南部白浪河水庫出露牛山組地層,主要岩性以中厚層的杏仁狀及氣孔狀和橄欖玄武岩為主,厚度大於50米。
中生代白堊紀(距今1.4億年)凝灰岩中間夾有長班岩正長班岩,與第三紀地層成不整合接觸。 侏羅紀中,為河湖相及沼澤相含煤岩系。岩性為砂頁岩,粘土岩夾煤層,下部為礫岩,上部為炭質頁岩。含三層煤,厚1—5米。
地形地貌
奎文區位於濰坊市中部偏北,地勢由南向北傾斜,海拔7—66.1米區間,屬於洪積、沖積平原區。其成因主要由河流洪積、沖積而成。境內無山,平均海拔26米。南高北低,最高點為鳳凰山(實為丘陵)北坡,海拔66.1米;其次為白浪河水庫大壩東副壩高程65.5米,壩後高程42米。其他大部為平原,為向渤海過渡的傾斜坡度為0.2%左右的平坦地帶。地質由更新統沖積洪積物堆積而成。河流均發源於南部鄰近縣市的山丘地區,源短流急,並依附地勢由南向北流動,經寒亭區匯入渤海。其特點是,流域面積小、河道短、洪流急,兩岸成侵蝕陡坎,縱深2—7米。河床及階地均不發育。
奎文區境內有河流及溪流多條,其中最主要的有白浪河、虞河、張面河,其他多屬其支流,發源於南部縣域山丘。雨季來時洪水暴發,河、溪攜帶大量泥沙奔騰而下,堆積於溝谷之外的丘陵地帶及河流兩岸,逐漸形成了洪積、沖積平原。地面平坦,土層深厚,肥力較高,地下水豐富,埋藏較淺,墾殖率高。人口稠密,城區集中,交通方便,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優越,具有發展商品經濟的物質基礎。奎文區境地貌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傾斜高平地
在埠嶺以下海撥高程35—65米之間,比埠嶺明顯的開闊平緩,分布於廿里堡街道南部,主要分布着淋溶褐土及小面積的潮褐土。
傾斜平地
上接傾斜高平地,北接濰北沖積平原,地勢緩平開闊,海撥高程13—35之間,處洪積沖積扇緣地帶,土層深厚肥沃,多發育着潮褐土,主要分布在東郊,是奎文境內面積最大的地貌類型。
緩崗
俗稱黃土埠子。在廿里堡街道的傾斜平地和傾斜高平地上,星布着第四紀由風而成、大小高低各蔚的黃土緩崗,一般海撥30—40米,發育着均沙質土埠褐土。
沿河高地
位於城區北部白浪河兩側,是由白浪河洪積沖積物發育而成的河谷階地,土層深厚,耕層質地較好,發育着褐土化潮土。
河漫灘
位於白浪河水庫以北至市區的河漫灘地,由河流泛濫沖積而成,發育着砂壤表石灰性河潮土。
奎文區地處北溫帶東亞季風區域內,西接廣闊的大陸,東領山東半島,是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冬冷夏熱、四季變化分明。春季風多雨少,早春冷暖無常,常有「倒春寒」出現,晚春回暖迅速;夏季炎熱多雨,溫度高濕度大;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宜人,晚秋多乾旱;冬季乾燥寒冷,北風頻吹。
氣溫
因受典型季風氣候影響,奎文區境四季氣溫分布分明,年平均氣溫12.3℃左右。1月份為全年的最冷月,平均氣溫在-6.5至-9.5℃之間;7月份為最熱月,平均氣溫在30.5至31.0℃之間。春季升溫迅速,秋季降溫幅度大。地面結冰期平均初日在11月上旬,最早在10月下旬。終冰期平均終日一般在4月上旬,最晚在4月下旬。
降水
奎文區境內歷年平均降水量為654毫米,但年際變化較大,因此,旱澇不均現象時有發生。由於每年夏季風勢的強弱差異頗大,故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1994—2010年,區境歷年最大降水量為1210.6毫米(1996年),歷年最小降水量僅252.4毫米(2002年),最多年為最少年的4倍多。降水量的季節分布,具有季風氣候的特徵,降水集中在夏季各月,歷年夏季平均降水量為416.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3.7%;冬季平均降水量為47.5毫米,僅占全年降水量的7.26%,春秋為降水過渡季節,一般為秋多於春。
日照
奎文區境內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28.5小時,在全市各縣市來說日照時數為最多,這與雲量小於鄰近各縣市分布情況是一致的。全年日照時數以5月、6月份最多,以11月、12月份最少。
地溫
奎文區境內歷年地面平均最高溫度29.25℃,以6—8月為最高,都在40℃以上。歷年地面平均最低溫度為5.75℃,以11月至次年3月為最低,都在0℃以下。
凍土
奎文區境內歷年最大凍土深度為43厘米—48厘米。10厘米深度土壤凍結日期,最早在11月下旬;30厘米深度土壤凍結日期,最早為1月上旬。解凍日期最晚在3月中、下旬。
氣壓
奎文區境內歷年平均氣壓為101千帕,氣壓的月際變化是夏季最低,冬季最高。最低值出現在7月份,平均為99.69千帕;最高值出現在1月份,平均為102.02千帕;春秋為過渡季節。春季氣壓逐漸下降,秋季氣壓迅速上升,一年氣壓變化形勢呈對稱的「V」字型。
風
奎文區境內因受季風環流的影響,風向隨季節變化明顯。冬季(12—2月)受蒙古冷高壓的影響,盛行偏北風、西北風。春季(3—5月)是冬季風向夏季風的過渡階段,偏北風減弱,偏南風和南風增強。夏季(6—8月)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大陸形成低壓中心,冷高壓北退遠去,風向多東南風、南風。秋季(9—11月)向冬季風過渡,風向逐漸轉換為偏西、偏北風。奎文區境內歷年平均風速為3.3米/秒。春季風速最大,其次是冬季,夏秋季風速小。4月份風速最大,平均風速為4.3米/秒;8至9月份最小,平均風速為2.5米/秒。
霧
奎文區境內歷年各月均可出現有霧天氣,歷年平均出現天數為17.5天。有霧時水平能見度小於1千米,大霧時最低能見度不足100米。冬季為大霧的高發季節,出現最多的月份是12月,為2.8天;出現最少的月份是6月,僅0.5天。季節與月變化明顯,大霧的日變化,多在1—7時生成,占81.5%,7—11時消散,占78.5%。
風沙(揚沙、沙塵暴) 奎文區境內揚沙出現較少,歷年平均出現2.1—16.9天,多集中在1—4月。沙塵暴極少出現,歷年平均出現天數為0.4天,只在乾燥的3—5月有時出現,6—11月幾乎沒有。最多年份全年出現過5次,而有些年份則不出現。
濕度
奎文區境內相對濕度的變化反映了奎文季風氣候特徵。如春季降水少,空氣乾燥,溫度回升快,是相對濕度最小的季節。夏季副熱帶高壓控制轄區,東南季風帶來大量水汽,降水集中,是相對濕度最大的季節。秋季降水仍較多,相對濕度僅次於夏季。冬季受乾冷的蒙古高壓控制,降水少,溫度低,相對濕度比秋季小,但比春季大。濕度的一年變化反映了奎文區的季風氣候特徵,主要是春季比冬季濕度低的緣故 。
蒸發
奎文區境內歷年平均蒸發量為2024.30毫米,分布特點是北部大,南部小。蒸發量的季節分布是春季大、冬季小。最大值出現在5月份,平均為317.20毫米;最小值出現在1月份,平均為58.10毫米。
水系水文
地上水
白浪河是流經區境的主要河流,發源於昌樂西南部之大鼓山。全長127千米,平均河寬200米,流域面積1327平方千米,最大流量800立方米/秒。流經奎文區境從白浪河大壩至北苑街道沙窩村長度為17.5千米,流域面積22.4平方千米。因其源短流急大量粗細砂礫沉積於河口扇,形成沿河地帶的砂質或夾砂潮土。
虞河發源於濰坊市坊子區靈山,全長70千米,平均河寬60米,流域面積889平方千米,最大流量567立方米/秒。流經奎文區境從廿里堡街道董家村至大虞街道田家村長度為14千米,流域面積35.8平方千米。沖積物多含細砂和黃土,沿河沖積平原多砂壤和輕壤。
張面河是虞河的一條支流,發源於濰坊市坊子區石埠山,全長14千米,平均河寬50米,流域面積24平方千米,流經奎文區境從北海路至虞河路長度為3千米,流域面積7.4平方千米,最大流量200立方米/秒。
地下水
奎文區境內地下水系淺層地下水。即層間水多以承壓潛水和基岩裂隙水形式存在。水質良好,飲灌皆宜。唯砂層主要分布在白浪河、虞河等沿河平原地區,水位較淺,一般在5米—7米,水源較豐富,宜興井灌。全區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有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和白浪河下滲補給,區境內地下水天然資源補給量1116.25×104立方米/年,地下水可開採資源量為2310.57×104立方米/年,其中河流下滲量為1194.32×104立方米/年。由於連年採用量大於補給量,出現地下水降漏斗,地下水大幅度下降,機井平均深度55米才可達地下水位,不但使較多水井降低灌溉效益,還使潮褐土的潮化作用逐漸減弱甚至消失,氧化作用加強,銹紋銹斑和鐵子增多。
奎文區境內土壤主要有褐土、潮土兩大土類。其中,褐土土類分布占到全部的90%。褐土土類下分褐土亞類、潮褐土亞類2個亞類,潮褐土亞類在全區分布最廣,幾乎遍及各街道。潮土土類主要分布在白浪河兩側的淺平窪地。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奎文區地處沖積平原,地下含水原本較為豐富,境內白浪河、虞河、張面河都有一定的流量。隨着城市建設的擴展和工農業用水的猛增,自1994年建區始,水資源就出現不足。
水資源總量
歷年白浪河、虞河平均徑流量(按3個流量計算)為9460萬立方米。由降水、河流補給年平均地下水補給量為1345萬立方米,除去蒸發諸因素,水資源總量1.0805億立方米。按全區耕地面積計算平均每公頃占有地表徑流量1.035萬立方米。
水資源狀況
2000年之後,年平均降水偏少,水利工程攔儲無水,主要依靠境外水庫引水。據資料顯示,由於境內累年地下水過量開採,從1975年發現中部地下水漏斗區,以後漏斗範圍逐年擴大,至1983年範圍已擴大到25平方千米,中心枯水位已在黃河基面以下達9.43米,埋深達34米。中部漏斗區近8年地下水位下降18.72米,每年下降2.34米。
土地資源
據2008年的土壤普查結果,奎文區境土地總面積5757.85公頃。其中,可利用的土地面積654.47公頃,占總面積的11.4%;非可利用的土地面積5103.38公頃,占總面積的88.6%。至2010年12月,已利用的土地面積644.73公頃,占總面積的11.2%,占可利用土地面積的98.5%。其中,耕地346.08公頃,占總面積的6.0%,占可利用土地面積的52.9%;人均耕地0.014畝,低於山東省人均1.49畝和全國人均1.5畝的人均耕地水平。園林61.37公頃,占總面積的1.1%,占可利用土地面積的9.4%。未開發利用的土地9.74公頃,占總面積的0.2%,占可利用土地面積的1.5%。在非可利用的土地面積中,居民點和工礦用地4919.89公頃,占總面積的85.4%。交通用地15.09公頃,占總面積的0.3%。水域面積168.4公頃,占總面積的2.9%。特殊用地420.54公頃,占總面積的7.3%。全區土地利用率達到94%以上,建設用地利用率達到51.50%。2010年12月,全區有水澆地(有效灌溉面積)179.46公頃,占耕地面積的51.9%。有旱田166.62公頃,占耕地面積的48.1%,主要分布在廿里堡街道。
生物資源
奎文區境內林果樹種多達98個,分屬48個科,78個屬。其中用材樹以毛白楊、刺槐、泡桐、柳、榆為主。觀賞和綠化樹種以懸鈴木、雪松、青桐、柏類、冬青為主。古稀危奇樹種有銀杏、金銀木、杜仲等。境內有藥用價值的人工栽培和野生植物達45種。 奎文區境內無野生大型猛獸及野生大型植食性動物,以飼養家畜家禽為主。[2]
==參考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