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奈莉·萨克斯

内莉·萨克斯 (德语:Nelly Sachs,1891年12月10日 - 1970年5月12日),德语诗人、剧作家,一八九一年十二月十日生于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工厂主家庭。1966年与阿格农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萨克斯在德国柏林出生,1940年流亡瑞典。萨克斯的戏剧创作主要有著名的戏剧选集《沙上的记号》(1962),该选集收有14个剧本,其中诗剧《伊莱》最为诺贝尔奖评委会赏识。萨克斯在创作上,早期师承歌德和席勒的浪漫主义,希特勒当权后才转向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探讨《圣经·旧约》中的神秘的犹太教义。

内莉·萨克斯
内莉·萨克斯
原文名 Nelly Sachs
出生 1891年12月10日
德国柏林
逝世 1970年5月12日(1970-05-12)(78歲)
国籍 德国
职业 诗人、剧作家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奈莉·萨克斯 出生日期 1891年12月10日
外文名称 Nelly Sachs 逝世日期 1970年5月12日
国籍 德国 职业 诗人、剧作家
民族 犹太 主要成就 196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出生地 柏林 代表作品 《伊莱》、《沙上的记号》、《圣经?旧约》

人物简介

奈莉·萨克斯(Nelly Sachs,1891-1970)德国女作家。生于柏林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工业家和业余钢琴家,萨克斯是其独生女。她的幼年教育是在优越的家庭中完成的,主要是习舞、学音乐并练习写作。17岁开始写新带有神话色彩的木偶剧。

1921年发表处女作《传说与故事》,1933年以后,在纳粹排犹的恐怖中煎熬7年之久,后得到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的帮助,流亡瑞典后加入瑞典国籍,定居于斯德哥尔摩。主要作品有诗集《在死亡的寓所》(1947)、《星晨晦暗》(1949)、《度日如年》(1956)、《无人再知晓》(1957)、《逃亡与蜕变》(1959,获德国工业聪明文化奖)、《无尘世界的旅行》(1961、获德国多特蒙得文学奖)、《死亡的依旧庆祝生命》(1961)、《晚期诗作》(1965,获德国出版界和平奖)、《探索者》(1966)和《分开吧,黑夜》(1971)等。

人物经历

奈丽·萨克斯(Nelly Sachs,1891-1970),一八九一年十二月十日生于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工厂主家庭。她十七岁时开始学习创作诗歌、小说和戏剧,一九二一年出版处女作《传说与故事》。这一集子中的七篇作品都取材于中世纪德国或意大利的历史传说,带有童话的色彩和民歌韵味,是对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创作风格的模仿之作。一九八年,萨克斯随全家去一疗养胜地度假时,邂逅一个四十岁男子,初恋之后即失恋,十七岁的萨克斯为此自杀未遂,从此终身未嫁。 一九三年,萨克斯的父亲去世,家境日趋贫寒。一九三三年后,萨克斯在纳粹排犹的恐怖中煎熬了七年之久。在女友和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的帮助下,她于一九四零年五月带母亲逃离德国,到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一九五二年加入了瑞典籍。她在斯德哥尔摩一直生活到一九七年五月十二日病逝。

创作

戏剧

萨克斯的戏剧创作主要有著名的戏剧选集《沙上的记号》(1962),该选集收有14个剧本,其中诗剧《伊莱》最为诺贝尔奖评委会赏识。此外,萨克斯还从事瑞典现代诗歌的德文翻译工作。1947年出版了她的德20世纪瑞典诗选集《波浪与共同岗岩》,1957年又出版了德译瑞典现代诗选集《但太阳也没有家乡》等。

萨克斯在创作上,早期师承歌德和席勒的浪漫主义,希特勒当权后才转向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探讨《圣经·旧约》中的神秘的犹太教义。犹太民族的的悲惨命运和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在其诗作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对杀戮都与被杀都、追逐与逃亡、暴力与死亡的关系的探讨是萨克斯创作的主题。诗中充满殉道精神和神秘的色彩。她的无韵诗模仿旧约全书的诗歌形式,自由流畅,节奏和谐,富有舞蹈的旋律。1966年,"由于她以卓越的抒情诗和剧作,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了以色列的命运。"萨克斯与以色列作家阿格农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

萨克斯的第一本诗集《在死亡之屋》于一九四六年出版。这本"献给我死去的兄弟姐妹"的诗集收录了《哦,屋上的烟囱》、《哦,哭泣的孩子们的夜晚》、《死去的孩子说》、《是血的什么秘密》、《为逝去的未婚夫祈祷》、《我真想知道》、《孤儿合唱曲》和《死者合唱曲》等诗篇,用深沉、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她那个时代的苦难,尤其是犹太人的苦难。《艾莉》是一部用抒情叙事诗写成的戏剧,它是诗人在一九四三年获悉纳粹惨无人道地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后,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用几个晚上的时间一气呵成的。全剧明显受到犹太神秘主义的影响,充满忧伤和神秘主义色彩,而且将语言、音乐、动作和舞蹈融合成一体,具有结构严谨的古典戏剧特点,同时又运用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它曾被改编成广播剧、话剧、歌剧演出,受到高度评价。 在此之后,萨克斯又相继出版了《星光黯淡》(1949)、《度日如年》(1956)、《无人再知晓》(1957)、《逃亡与变迁》(1958)等诗集。

在这些诗集中,再一次展现了苦难、迫害、流亡和死亡的历程,显示出诗人把受难的犹太人扩展为受难的人类这一更广泛的概念。诗篇在更广袤的空间和更悠远的时间中展开,诗人用隽永的比喻对人类的痛苦和并非无望的命运作了深沉的倾诉。这一时期,她的诗开始从情感的奔放趋向理性的凝思,从斑斓的形象趋向抽象的思维。其中诗集《星光黯淡》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包括《黑夜,黑夜》、《约伯》、《哦,我的母亲》、《你坐在窗口》、《地球之名》等名篇。它的主题是逃亡与追逐,杀戮和死亡,所有的诗都由无韵的、自由流畅而又节奏强烈的语句构成,高度意象化的语言具有幽深的特质,以一种阴沉、悲伤的美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萨克斯的晚期作品有《进入无尘之境》(1961)、《死亡欢庆生命》(1961)、《炽热的谜》(1964)、《晚期诗集》(1965)、《寻觅者》(1966)等诗集。此外还出版了诗剧集《沙上的符号》(1962)等。这一时期她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泛神秘主义的倾向,其思想内容已从现实性趋向神秘性,艺术手法则从写实派转向现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