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世界裡的10分38秒
內容簡介
★寫給至暗時刻的友情:有時候,水濃於血。 ★《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美國國家公共電台、Bookpage多家媒體 年度圖書! ★土耳其當代最受歡迎的女作家,曾獲阿特伍德、珍妮特·溫特森喜愛推薦 ★這部充滿勇氣和魅力的小說是對友情和人類精神力量的證明。——布克獎評委會 ★艾麗芙·沙法克將現代土耳其的歷史編織進她的故事中,有時只是掠影,有時則是白描。 這部小說也是一封寫給伊斯坦布爾的情書——這座城市「就像一張情人的臉正從薄霧中褪去」。——《經濟學人》 ★讀這本書,能聞到香料、小豆蔻和檸檬的香味。能感覺到來自天空的熱氣。晚風吹在脖子上,夜晚城市的燈光照耀着眼睛。小販的燒烤架發出噝噝聲,陽光反射在港口邊上。——Goodreads讀者 ★(艾麗芙·沙法克)借給沉默者飽滿的聲音,讓那些隱身的、不可觸碰的、被凌虐的和被毀滅的人發聲,將他們痛楚的歌詠匯織成某種美麗的事物。——《金融時報》 ★波浪形腰封,隨書贈送伊斯坦布爾街景手繪書籤 伊斯坦布爾街角的垃圾箱旁,她的屍體靜靜地躺在那裡。這是本月遭遇謀殺的第四位受害者。
死後的頭一分鐘,她的意識開始緩慢消退,但大腦並未即刻停止運轉。每過一分鐘,一段生命中充滿感性的記憶就會翻湧而出:父親為慶祝兒子出生宰羊燉湯的味道;男人們出門時,女人們為了脫毛,把檸檬和糖混在一起塗抹在腿上的甜味;她與愛人、朋友分享的豆蔻咖啡的香氣……
每一段記憶都通向一位朋友,那些她在生命關鍵時刻結交的摯友;而這些朋友,此刻正在拚命地尋找她。
作者簡介
Elif Shafak
土耳其裔英國作家,1971年生於法國斯特拉斯堡。用土耳其語和英語寫作,其作品曾多次獲得世界範圍內文學獎項提名,長篇小說《奇異世界裡的10分38秒》入圍2019年布克獎短名單。
書評
生命盡處,有記憶奔涌而出。心跳停止跳動,大腦卻依舊活躍,收集着那些生命中匆匆而逝的難忘時刻,這該是種多麼奇異的感覺——短暫的一生里,有哪些碎片能拼湊完整曾經歷的歡笑與痛苦?又究竟是哪些瞬間連綴成記憶,為一顆心留下最後的遺產?
在土耳其裔英國作家艾麗芙·沙法克的小說《奇異世界裡的10分38秒》中,你會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是一種食物的氣味,或許是一次註定的相遇。
「這部充滿勇氣和魅力的小說是對友情和人類精神力量的證明。」 在入選2019年布克獎短名單時,評委會如是評價。之後,這本書還被美國公共廣播電台、《經濟學人》雜誌、《華盛頓郵報》等多家知名媒體評為年度小說,帶領全世界萬千讀者,進入由它描繪而出的奇異世界。
她的身體,她的記憶,她的城市 伊斯坦布爾寂靜的凌晨,龍舌蘭萊拉的屍體躺在街角的垃圾箱旁。她的心臟已經停止跳動,但她吃驚地發現,自己正身處一個位於生死邊緣的奇異世界——在這裡,每過一分鐘,生命中一段充滿感性的記憶就會翻湧而出:
第一分鐘,她看見嬰兒時的自己被父親高高舉起。父親用祖母的名字為她取名,期待她成為一個謙虛、尊貴、如泉水般純潔的女人;
第二分鐘,她記起童年那混合着檸檬和糖的味道。那時的她不明白,為什麼男人不在的時候,平日裡虔誠、沉默的女人們會脫下頭巾,裸露身體,把她眼裡甜甜的美味塗在腿上;
第……分鐘,她想起弟弟出生那天家裡燉羊肉的香氣,仿佛他將為這個家庭帶來希望。但幾年後,她遠離了故鄉,因為某個夏日深夜裡,帶着西瓜氣息的秘密;而孤身一人來到伊斯坦布爾的她,第一次看到無際的大海,但身後的這座城市,卻並沒有給她想要的、海一樣的接納。
對於萊拉,以及無數都市裡的「局外人」而言,伊斯坦布爾仿佛就是那個「奇異世界」——它用包容和機遇的偽裝吸引着他們,卻又殘忍地將他們拋到最不為人知的社會邊緣。他們遠離故土,只為了逃離那個將他們視作異端的原生家庭,可等待他們的卻依然是冷漠與疏離。
但幸運的是,他們能夠遇見彼此。在由親人組成的血緣家庭以外,萊拉和自己的五個朋友一起建立了只屬於他們的「水緣家庭」。他們在數不清的困境中互相支持,彼此拯救,在至暗時刻里,用「水濃於血」的友誼與深情治癒各自心中沉積多年的傷痛。
在沙法克的作品中,女性永遠占據着中心位置。在《奇異世界裡的10分38秒》里,她們是性工作者,是跨性別女性,是家庭暴力的倖存者,是在社會邊緣艱難求生的少數族裔。身為女性為她們帶來的相似命運將她們緊緊相連,無論身處何種境遇,她們都聯手創造有價值的生活,努力在陌生之地為自己尋得奇遇,為「this Strange World」尋得一種最為溫情的註解。
「溫柔、深情,一封獻給伊斯坦布爾的情書」 1971年,艾麗芙·沙法克出生於法國斯特拉斯堡,父母離異後,她跟隨母親回到土耳其安卡拉,與外祖母一起度過了童年的大多時光。18歲時,她在自己的筆名中融入母親的名字「沙法克」——在土耳其語中,這個詞意為「黎明」。為了求學,她輾轉西班牙、德國、約旦、美國等地。直到2013年,她定居倫敦,但她始終宣稱,「伊斯坦布爾被我隨身攜帶在我的靈魂中」。
在沙法克筆下,這座橫跨亞歐大陸的城市總是呈現出文化大熔爐的樣貌:它混亂、喧鬧、充滿矛盾。「東方和西方並不如水和油那般無法兼容,在像伊斯坦布爾這樣的城市裡,二者強烈而永恆地混合在一起。」在為《時代》雜誌寫作的一篇文章里,她談道,「伊斯坦布爾讓我們意識到,所謂的東西方不過是人們想象出的概念,當你身處其中,你會發現這些偏見是如何脆弱得不攻自破。」
《奇異世界裡的10分38秒》中充斥着一個個鮮活而精緻的細節,洋溢着沙法克對這座城市細膩的觀察與愛:在街角的咖啡廳,摯友交談的話語間滿是豆蔻的香氣;新落成的大橋旁,人們在露天餐廳里高談闊論,等待煙花從海上升起;而當午夜的晚風經過港口,剛剛結束聚會的人們緊緊地挨着,聚在小攤販的燒烤架前,烤肉發出的「嘶嘶」聲占據了他們全部的注意力。
聲音、味道、溫度、記憶。關於伊斯坦布爾的一切,都在日夜交替時分徐徐展開。
「在土耳其,男人寫作,女人閱讀,而我希望改變這一切」 創作《奇異世界裡的10分38秒》的靈感,來自於兩個真實的故事:
2009年,一位跨性別性工作者在伊斯坦布爾被殘忍地殺害,兇手將她的屍體扔在垃圾箱裡,作為對她生命最後的羞辱。而在1990年以前,土耳其刑法規定,「強姦不會對性工作者的精神或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犯罪者只需證明受害者從事性服務,就可以獲得減刑。
在伊斯坦布爾遠郊,有一處「無伴者公墓」。那裡埋葬着無人認領的流浪漢、妻離子散的殺人犯、意外流落到伊斯坦布爾的異鄉人,也有被故鄉拋棄的性少數人群、異教徒和無辜的嬰兒。而近些年,它的規模正在迅速擴大——許多未能成功穿越愛琴海抵達歐洲的難民被埋葬在了這裡。他們沒有墓碑,也沒有姓名;在他們長眠之處,只有一塊寫着編號的木板。
在一次採訪中,沙法克提到這些被現實逼到社會角落的人們:「小說創作者的職責之一,就是向我們社會與文化中的事件、觀念與禁忌提出問題,並通過這種方式,講述那些被抹去故事之人的故事,成為那些失去聲音之人的聲音。」
於是,她寫下《奇異世界裡的10分38秒》,通過講述萊拉和她的五位朋友的人生,他們的隱忍、勇敢與堅韌,以及他們互相扶持、彼此拯救的友誼,沙法克讓這些隱身在城市底層的人們所經歷的痛楚與無奈交織在一起,匯聚成無限的柔情、美好與沉思,給這兩個真實的故事,續寫出另外一種結局: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曉歷史的錯誤,理解他人的痛苦和憤怒來自何處,而不是對這一切麻木不仁。我認為,麻木與冷漠是最危險的一道牆壁,它將我們和人類的多樣性隔絕開來。」
在奇異的世界裡繼續流動伊斯坦布爾是一座流動的城市。在這裡,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也沒有什麼能讓人感到安穩。一定是從幾千年前開始,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濫,所有已知的生活方式都被摧毀。
記憶是水的形狀,自由是水的顏色。水下的伊斯坦布爾如同油畫,將斑斕和深邃像波浪一般蕩漾展開。這座夢幻一般的城市,「就像一張情人的臉正從薄霧中褪去」。
遠處,屋頂和穹頂之外,大海像玻璃一樣閃閃發光。而在深海的某個地方,又或是任何地方,都有萊拉的身影。
土耳其特色花草紋樣和彩色鬥魚在紙上游弋,勾勒出這座神秘、悠遠而古老的城市最迷人的紋理。
對那些在月光下繼續唱着自由之歌的女人來說,心靈的界限根本算不上什麼……
是的,正如《金融時報》所言,沙法克借給沉默者飽滿的聲音,讓那些隱身之人發聲,將他們痛處的歌詠匯織成某種美麗的事物——那屬於每個追求自由之人的「奇異世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