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巾草
頭巾草,中藥名。為唇形科黃芩屬植物並頭黃芩ScutellariascordifoliaFisch.exSchrenk.的全草。並頭黃芩,具有清熱解毒,解毒消腫之功效。主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闌尾炎,乳腺炎,蛇蟲咬傷,跌打損傷。[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頭巾草
漢語拼音:Tóu Jīn Cǎo
別名:山麻子《全國中草藥匯編》,半枝蓮《西寧中草藥》
性味:味微苦,性涼
功能:清熱解毒,解毒消腫
主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闌尾炎,乳腺炎,蛇蟲咬傷,跌打損傷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頭巾草
拼音名:Tóu Jīn Cǎo
別名: 山麻子、半枝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並頭黃芩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7-9月採收,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草坡或草甸。
原形態
並頭黃芩,多年生直立草本。莖高12-36cm,四棱形,在棱上疏被上曲的微柔毛,或幾無毛。葉具短柄,柄長1-3mm;葉片三角狀狹卵形、三角狀卵形或披針形,長1.5-3.8cm,寬0.4-1.4cm,上面無毛,下面沿脈上疏被小 柔毛,有時幾無毛,具多數凹腺點。花單生於莖上部的葉腋內,偏向一側;花萼長3-4mm,盾片高約1mm,果時均明顯增大;花冠藍紫色,長2-2.2cm,花冠筒基部前方淺囊狀膝曲,下唇中裂圓狀卵形;雄蕊4,二強;花盤前方隆起;子房4裂,裂片等大。小堅果橢圓形,具瘤,腹髯近基部具果臍。花期6-8月,果期8-9月。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白楊素(chrysin),白楊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甙(chrysin-7-O-β-D-glucuronide)。
性味
味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肝炎;肝硬化腹水;闌尾炎;乳腺炎;蛇蟲咬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絞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2]
摘錄
《中華本草》
相關論述
- 1、《內蒙古中草藥》:「清熱解毒,利尿。主治肝炎,闌尾炎,跌打損傷,蛇咬傷。」
- 2、《西寧中草藥》:「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抗癌。」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 1、治急性乳腺炎(早期),鮮半枝蓮適量。洗淨,搗爛,敷患處。(《西寧中草藥》)
- 2、治肝炎,肝硬化腹水,半枝蓮30g。水煎服。(《西寧中草藥》)
- 3、治跌打損傷,並頭黃芩60g。搗取汁,加酒服;藥渣敷患處。(《內蒙古中草藥》)
形態特徵
根莖斜行或近直伸,節上生鬚根。莖直立,高12~36厘米,四棱形,基部粗1~2毫米,常帶紫色,在棱上疏被上曲的微柔毛,或幾無毛,不分枝,或具或多或少或長或短的分枝。葉具很短的柄或近無柄,柄長1~3毫米,腹凹背凸,被小柔毛;葉片三角狀狹卵形,三角狀卵形,或披針形,長1.5~3.8厘米,寬0.4~1.4厘米,先端大多鈍,稀微尖,基部淺心形,近截形,邊緣大多具淺銳牙齒,稀生少數不明顯的波狀齒,極少近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較淡,沿中脈及側脈疏被小柔毛,有時幾無毛,具多數凹點,有時有不具凹點,側脈約3對,上面凹陷,下面明顯凸起。花單生於莖上部的葉腋內,偏向一側;花梗長2~4毫米,被短柔毛,近基部有一對長約1毫米的針狀小苞片。花萼開花時長3~4毫米,被短柔毛及緣毛,盾片高約1毫米,果時花萼長4.5毫米,盾片高2毫米。花冠藍紫色,長2~2.2厘米,外面被短柔毛,內面無毛;冠筒基部淺囊狀膝曲,寬約2毫米,向上漸寬,至喉部寬達6.5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狀,內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圓狀卵圓形,先端微缺,最寬處7毫米,2側裂片卵圓形,先端微缺,寬2.5毫米。雄蕊4,均內藏,前對較長,具能育半藥,退化半藥明顯,後對較短,具全藥,藥室裂口具髯毛;花絲扁平,前對內側後對兩側下部被疏柔毛。花柱細長,先端銳尖,微裂。花盤前方隆起,後方延伸成短子房柄。子房4裂,裂片等大。小堅果黑色,橢圓形,長1.5毫米,徑1毫米,具瘤狀突起,腹面近基部具果臍。花期6~8月,果期8~9月。
分布區域
分布於我國內蒙古,黑龍江,河北,山西,青海等地,蒙古、日本也有。
生長環境
生於草地或濕草甸,海拔2100米以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