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太陽穴的位置是顱頂骨、額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稱為「翼點」或「翼縫」。 太陽穴經外奇穴•太陽的位置原載:「在外眥五分是。」《聖濟總錄》:「眼小眥後一寸。」《奇效良方》:「在眉後陷中,太陽紫脈上。」今多據《聖濟總錄》結合《奇效良方》等,定位於外眼角與眉梢連線中點後開1寸處。

目錄

標準定位

太陽穴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太陽穴的準確位置圖

經外奇穴•太陽的位置原載:「在外眥五分是。」《聖濟總錄》:「眼小眥後一寸。」《奇效良方》:「在眉後陷中,太陽紫脈上。」今多據《聖濟總錄》結合《奇效良方》等,定位於外眼角與眉梢連線中點後開1寸處。

取穴方法

取太陽穴的時候通常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臥、仰靠的姿勢,以便於實施者能夠準確取穴和順利的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太陽穴位於頭部側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間向後一橫指凹陷處。(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正坐或側伏位,絲竹空與瞳子髂連線中點向外約1橫指處取穴。

穴位名解

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記載,太陽穴一經點中「輕則昏厥,重則殞命」。現代醫學證明,打擊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盪使人意識喪失。

太陽穴功效

1,清肝明目,通絡止痛。太陽穴是經外奇穴,按摩此穴位可以清肝明目,通絡止痛。

2,太陽穴主治偏正頭痛,面癱,面痛,目赤腫痛,麥粒腫,目翳,目澀,齒痛,感冒,眩暈,牙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等。

3,太陽穴主治頭痛、目疾。

4,太陽穴主治頭痛,偏頭痛,感冒,眩暈,牙痛,目赤腫痛以及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等。

5,太陽穴主治頭面五官病:偏正頭痛,面癱,面痛,目赤腫痛,麥粒腫,目翳,目澀,齒痛。為治療偏頭痛的首選穴。

6,保健:每日揉按太陽穴5~10分鐘,有預防感冒、頭痛的作用,還可美容除皺。 [1]

穴位配伍與功效

1,太陽穴配太沖穴、委中穴、關沖穴、風池穴、合谷穴,有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作用,主治天行赤眼。

2,太陽穴配攢竹穴、肝俞穴、太沖穴、光明穴、腎俞穴、照海穴,有滋補肝腎,養肝明目的作用,主治視物易色。

3,太陽穴配頭維穴、率谷穴、風池穴,有通經活絡作用,主治偏頭痛。

4,太陽穴配印堂穴、合谷穴,治感冒頭痛。

5,太陽穴配百會穴、四神聰穴、太陽穴,治偏頭痛。

6,太陽穴配頰車穴耳門穴、水溝穴、承漿穴,治口眼斜。

7,太陽穴配頰車穴、耳門穴、聽會穴、耳尖穴、風池穴,治目睛斜視。

穴位使用

1,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2,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3,治偏頭痛向後平刺1~2寸,透率谷,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至同側顳部。

4,治三叉神經痛向下平刺1.5~2.5寸,透下關,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至面頰部。

5,針刺時,手法不能過強,退針後應用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

按摩方法

1,兩個拇指指腹分別壓住左右兩個太陽穴。順時針方向,用力稍強揉16圈兒,方向相反再揉16圈。向下轉呼氣,向上轉吸氣。

2,按摩太陽穴,能加速血液循環,使腦血管通暢,促使腦動脈硬化逆轉,對預防中風有效。

3,按揉太陽穴,能疏通腦部經絡,去虛火,使大腦發生反饋反應,解除疲勞,清腦明目、防治頭暈眼花。從而起到健腦作用。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