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嶺
太平嶺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清代稱"穆稜窩集嶺"。是長白山脈支脈老爺嶺向東北延伸的主要支脈,呈西南--東北走向,逶迤於穆稜、東寧兩縣邊境。西北與肯特阿嶺銜接,西南與老爺嶺相連,西抵穆稜河谷,東至綏芬河谷。[1]
目錄
基本簡介
太平嶺,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清代稱"穆稜窩集嶺"。是長白山脈支脈老爺嶺向東北延伸的主要支脈,呈西南--東北走向,逶迤於穆稜、東寧兩縣邊境。西北與肯特阿嶺銜接,西南與老爺嶺相連,西抵穆稜河谷,東至綏芬河谷。
位置境域
太平嶺位於穆稜河上游東側,西北部與西南部分別與肯特阿嶺和老爺嶺接界,東部以中蘇國境線為界,向南延伸到吉林省與老松嶺相連,北止於穆稜河谷地。主脊線沿北東方向延伸,構成穆稜河與綏芬河的分水嶺。主脊線以西歸東寧縣管轄,以東是穆稜縣管轄。最北端在雞西市和雞東縣境內。
太平嶺,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清代稱"穆稜窩集嶺"。是老爺嶺向東北延伸的主要支脈,呈西南--東北走向,逶迤於穆稜、東寧兩縣邊境。西北與肯特阿嶺銜接,西南與老爺嶺相連,西抵穆稜河谷,東至綏芬河谷。長130公里,總面積4000餘平方公里,海拔500-1000米,主峰三合頂子海拔1036米。整個山地南部較高,向東北部綿延逐漸降低。山體主要由花崗岩和變質岩構成,山巒層迭高峻,形成穆稜河與綏芬河的分水嶺和氣候屏障。太平嶺山脈有白石砬子、通溝嶺、金鋼台、十文字等諸峰。
地質地貌
太平嶺地勢陡峻,中南部較高,海拔500-1000米,主峰三合頂子,海拔1036米。較高的山峰還有大朋山(海拔1012米)、南天門(海拔844米)、荒西林山(海拔846米)等。屬侵蝕剝蝕低山地形,主要由海西期花崗岩和部分早元古代變質岩構成,山高坡陡,山脊多呈鋸齒狀,很多難以攀登的陡崖,崖下有倒石堆分布。往東北方向地勢逐漸降低,在穆稜、雞西一帶主要是侵蝕剝蝕丘陵,海拔均在500米以下,主要由中生代煤系地層和花崗岩構成。以花崗岩為基岩的丘陵有較厚的風化殼覆蓋,山體渾圓,起伏和緩,坡面上沖溝較多,水土流失較嚴重。 東寧縣南部沿中蘇邊境,有大面積的由玄武岩構成的熔岩高原,高原面平坦,向西傾斜,形成東高西低的地勢,外形大體呈圓形,四周被放射狀水系強烈切割,溝谷較陡,難以攀登。在切割強烈地區,熔岩高原演變成方山,頂部較平坦,邊坡較陡,在東南部分布較廣,海拔400-800米,相對高度200-300米,在穆稜南,方山檯面上還有殘存的古火山口。[2]
主要山峰
通溝嶺,位於黑龍江省東寧縣中部,屬太平嶺支脈。通溝,滿語意為"深淵",因嶺東有一大泡,水極深,故名。呈東西走向,主峰海拔1102米,為東寧縣境內最高峰。山勢陡峭,山頂較緩,有平台長達1.5平方公里。岩層由片麻岩和千杖岩組成,又有花崗岩侵入和大量玄武岩噴發而成熔岩台地。
白石砬子,山名。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穆稜縣與東寧縣交界處,屬太平嶺山脈,海拔1029.4米。頂峰有獨立白色石砬,故名。屬熔岩中山,上有獨立石岩,高4米。兩坡多以松、樺為主的針闊混交林帶,植被茂盛,野生動物資源和山產品資源豐富。其南偏西另有一處白石砬子,海拔1019米。其東有二道溝河,兩岸多懸崖石林。密山市和寧安縣還各有一處白石砬子。
十文字,山名。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東寧縣與穆稜縣交界處,屬太平嶺山脈,海拔922米。十文字的原意為"石紋字",即"字砬子"之意。岩巒奇特,溝澗曲折。有的石岩上有花紋,像文字又像畫,有人認為是挹婁人的文字,也可能是摩崖壁畫。
道河東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東寧縣道河鄉境內,綏芬河北岸,屬太平嶺山脈,海拔603.2米。砬岩高聳,山坡多柞、樺林。東麓懸崖屏圍,河灣寬敞。山麓有大、小綏芬河匯流。
金鋼台,山名。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穆稜縣福祿鄉東部,臨近中俄邊界,屬太平嶺山脈北延的山脈,為熔岩低山。北峰海拔677米,南峰海拔672米。山勢起伏緩漫,山上有松、樺樹,山坡多樺、柞和幼林。山南有一陡峭山嶺,為邊界線上的第21記號,海拔928.7米;西南坡有陡坡呈懸崖狀。
蓮河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穆稜縣八面通鎮北部與雞西市交界處,城雞線鐵路以東,屬太平嶺山脈,海拔474.3米。為漫形山崗。
小四方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穆稜縣福祿鄉境內,屬太平嶺北延的山脈,海拔543.8米。山勢南北走向,兩峰突起,中間凹陷。南北兩側十分險峻,巨石壁立,不可攀登;東西坡緩漫,亮子河從山腳下流過。山上玄武岩分布極廣。隆冬常有水氣蒸騰,雲霧繚繞。
鹿窖嶺,山名。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綏芬河市南境,接近中俄邊境和東寧縣界,屬太平嶺山脈,海拔888.1米。東坡陡峭,中段腰部懸崖壁立,怪石磷峋;南坡山勢較緩,下臨鹿窖溝。植被,上部多柞林和椴樹,下部多灌木和樺樹。林中有鹿、熊等野生動物。靠邊境有十八盤山,西坡有一盤旋而上的山路,經18個迴旋方可登上山頂,海拔807.6米。
天長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綏芬河市區北約7.5公里,與地久山隔北大河東西相峙。天長山在東,海拔719.5米。西坡陡,東麓臨中俄邊界線,東北坡曲折陡峭,北坡下有一孤立小團山子。山上多柞林,山下多灌木和幼林。地久山在西,海拔693米,山頂部陡峭,有一獨立的石砬子。
蜂蜜山,位於黑龍江省密山市區東南部25公里處,穆稜河與興凱湖之間,屬太平嶺東延余脈。相傳此山昔日森林茂密,野蜂成群,于山上築巢,岩巒上蜂蜜流淌,故名。[3]
經濟文化
資源和古蹟
太平嶺,多松林和柞楊林。野生動物有黑熊、野豬、鹿、狍子等。由於太平嶺阻擋西北部冷空氣的侵入,使東寧縣河谷盆地年平均氣溫達4.9℃,成為黑龍江省氣候最溫和的地區。
蜂蜜山地區清末于山後(今知一鎮)設置蜂蜜山招墾局,後"蜜"字演為"密"字。密山設置府、縣建制時均沿用此山名。山勢呈東西走向,山頂岩石裸露,主峰海拔574米。由於開墾已久,山嶺多已荒禿,山坡多柞林和灌木,間有楊、樺等樹。礦產有大理石和鐵砂等。環山多草甸沼澤。
小四方山,山中有兩座古城,由石城和土城聯接組成,石城踞山頂部,土城位於東側山腰。石城依山勢修築,呈不規則形,城牆周長880米。石牆現存高度3.5-4米,最高處4.2米,底寬11米,頂寬2米,在東牆中間有一門址。土城規模較大,平面呈不規則形,城牆周長1342米,現存最高2.5米。山城形制獨特,構築奇異,為省內罕見。城內發現有從渤海國到遼、金各時期的遺物。城垣盤桓於柞林間,遠望狀如蛤蜊,故俗稱"蛤蜊城"。
道河東山,古代文化遺址眾多,大綏芬河畔有紅石砬子山城和五排山城兩座古城。
蓮河山,地下煤炭儲量豐富。西麓山溝入穆稜河口處,有一新建的遊覽地,名為"秀池",一泓碧水,映襯着眾多散落的臥牛石。山巒上建有六角亭,綠水青山,美不勝收,為穆稜市八面通鎮當地群眾休息遊樂場所。
金鋼台,歷史上曾有過大量熔岩噴發,周圍有藍寶石礦藏。
通溝嶺,位於黑龍江省東寧縣中部,礦藏有金和石蠟石等。植被有紅松、落葉松、楊、樺和柞林。野生動物有鹿、狍子、野豬、黑熊等。山產品、藥材資源豐富。此山正當綏芬河谷之沖,東南向着海洋,西北阻擋寒流,成為黑龍江省內"小江南"盆地的天然屏障。[4]
城鎮和經濟
太平嶺地區,分布有密山市、東寧縣、穆稜市、雞西市和雞東縣等行政區域。
密山市,下轄16個鄉鎮154個行政村,總面積7731平方公里,總人口42.7萬,是以綠色食品加工業、外貿進出口加工業、旅遊服務業為主的綜合型生態旅遊口岸城市。曾是我國軍事工業的重要基地,是我軍第一所航空學校和第一支裝甲兵部隊的誕生地,是王震將軍率師開發北大荒的第一站,是鼓舞幾代人艱苦創業的北大荒精神發祥地,曾在密山戰鬥過的將軍、副部長級以上幹部70多人。土地肥沃,水源豐沛,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是全國自然生態環境最好的縣(市)之一。耕地面積270萬畝,主產水稻、大豆、玉米等,是全國商品糧基地,是黑龍江省農業強縣之一。有林地面積10.4萬公頃,其中天然林面積7.4萬公頃,林業總蓄積668.6萬立方米。密山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國100個產煤大縣之一,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約5億噸。鉀長石儲量約1.6億噸,石墨儲量約2.5億噸,大理石儲量5.4億立方米,鈦鐵儲量約8億噸,球粘土儲量2.03億噸。擁有國家一類客貨兩用陸路口岸,年過貨能力50萬噸,出入境旅客30萬人次以上。俄對應口岸卡緬雷博洛夫有公路與俄內地相連,有鐵路連接西伯利亞幹線,輻射四市七區,經納霍德卡、海參崴可開展國際聯運,是黑龍江省理想的出海通道。境內有農墾牡丹江分局及其所轄5個國營農場,耕地面積196萬畝,擁有3個國家級企業集團和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企業。
東寧,因位於寧古塔之東而得名,位於黑龍江省的最南端,隸屬於牡丹江市,在牡丹江市的東南部,素有"塞北江南"之美譽。東部與俄羅斯接壤,邊境線長139公里,是東北亞國際大通道上重要的交通樞紐。清朝末期便為對俄貿易口岸,是國家一類陸路口岸。東寧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較大。有紅松、赤松、落葉松、白樺、水曲柳、樟子松、雲杉、冷杉、紫椴等70餘種木材,是黑龍江省第一個無荒山縣。是中國黑木耳第一縣,黑木耳產量、質量和交易量均居全國第一,並以其肉厚味美聞名全國。還有稀有的針松茸,全部銷往日本。有儲量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的礦產20多種,儲量多,品位高,已開發利用的有煤炭、黃金、石英石、葉臘石等,其中葉臘石儲量1000萬噸,是我國的葉臘石主要產地之一。水產品有稀有名貴的特產灘頭魚、大馬哈魚、鰭目魚等,灘頭魚、鰭目魚聞名全國。東寧口岸距俄羅斯遠東最大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153 公里,是全省沿邊口岸距俄最近、最便捷的運輸通道。東寧口岸北鄰綏芬河口岸54 公里,南距吉林省琿春口岸 234 公里,處在東北亞區域-中、俄、朝三角地帶的中心環節,陸路可通朝鮮、俄羅斯及其它獨聯體各國,跨海可向日本、韓國延伸,是一條重要的國際通道。有渤海國古蹟和綏芬河大峽谷、雞冠山、神仙洞、吊水湖、仙人橋、草帽頂子等。20餘處迷人的邊塞山水景色。10平方公里回歸原始森林鬱鬱蔥蔥,婆娑多姿,是新開發的著名生態旅遊景區。侵華日軍東寧要塞群是日軍在亞洲修築的最大的軍事要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戰場,現已開發成為警示後人的旅遊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