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太尉

太尉,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是秦漢的最高武職。 為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執掌天下軍政事務,但因太尉權勢過重,故終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漢分別以丞相和太尉為最高行政長官及最高軍事長官,品秩並為一萬石,金印紫綬。太尉是中央最高軍事長官,天下武官之首,統帥天下兵馬大權,歷朝均為正一品

目錄

基本信息

名稱 太尉   設立時間  公元前205年
性質  中國秦代至元代官職 等級  秦漢秩祿萬石,金印紫綬;後世為正一品

歷史官職沿革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將大司馬改為太尉。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分別開府,置僚佐。後曹操撤銷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時期曾短暫恢復,後又撤銷。自隋撤銷府與僚佐,便漸次演化成優寵宰相、親王、使相的加官、贈官。元不常置。明廢。

西漢初沿襲秦制,但其時太尉或置或不置,大抵有事則置,事畢則省,其地位猶如皇帝左右的最高參謀長。也有觀點認為,西漢早期,設太尉官多半和軍事無關,故帶有虛位性質,不同於丞相等官職。漢武帝時以貴戚為太尉,一變過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慣例,而又和丞相同等,這也和西漢早期有所差別。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後不再設置。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置大司馬大將軍以代太尉。

"太尉"之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作為官名,源於國尉。 如《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白起以左更遷為國尉,又以國尉遷大良造。 自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白起以大良造為上將軍,王齕以左庶長為裨將,此後左庶長、左更、大良造等掌軍事的官已成為爵位名稱,將軍、上將軍成為戰時指揮軍隊之官,而國尉則轉化為中央長官軍事的長官。秦統一以後改稱太尉,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與掌政務的丞相共同負責國家政務。 [1]

歷代職能

秦朝

太尉始於秦朝時期。秦王嬴政登基後,改設三公九卿。最高官職即為丞相和太尉,分別為輔政及治軍領兵。但秦朝並沒有人擔任太尉,也就是形同虛設。原因在於秦當時為中央集權制,軍政經合為始皇帝一體,所以若將兵權拱手送於他人之手,秦王政的統治會受到嚴重威脅。

西漢

到西漢時期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吏的名稱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但與秦朝不同的是,在皇帝之下設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體系,分別為丞相率領的外朝官、大將軍率領的內朝官、以及處理皇帝與皇族私人事務的宮廷官。其中。其中外朝官為西漢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權力由丞相和太尉分掌,其下分設九卿、列卿等。但由於官制名目甚多也有一定的分權目的,所以太尉的實權性時時不定。

東漢

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三公各自行使所負責事項的監察權 ,分別開府,置僚佐。但東漢實權已轉移到尚書台,太尉實為丞相﹐與西漢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實異。可見於古代,帶兵打仗的任務並不好當,或立或廢並不取決於軍事修養水平的高低,而是政治決策與改革的出頭鳥,治國則先治軍。

太尉作為最高武職,除了評定全國武官的功績高下、以為升降的依據外,就是作為皇帝的最高軍事顧問。漢朝軍隊由各將軍、校尉統領,太尉不能直接指揮軍隊。例如周勃平定諸呂之亂時,身為太尉,卻不能進入上將軍呂產所指揮的北軍,只得詐稱帝命方進入北軍營地並取得指揮權。

魏晉南北朝


按魏武帝曹操廢三公制,自任丞相。其子曹丕即位時短暫恢復,拜賈詡為太尉。後又撤銷。曹睿時,青龍三年(235年)大將軍司馬懿轉任太尉,駐兵雍涼。

隋唐元朝

隋唐以來,決策權轉移至中書門下,而行政權在尚書六部手中。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級雖高,無實際職事,一般只是作為加官,尤以唐後期各種檢校官為甚。

宋初三師三公只是作為升遷資序所用,並無執掌。太尉舊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來則提升至次於太師而在太傅之上。徽宗年間重定武官制度後,太尉成為武階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則被三少所代替。

元代三公僅作為加銜,後期也是加授極濫。

明清以後以原三師為三公,不設太尉。

另外,在某些禮儀中會出現以其他官員臨時充當太尉等職位的現象。如宋真宗天禧元年宣讀天書之禮,分別以向敏中攝太尉,王曾攝司徒,張知白攝司空。諸如此類都是禮畢即罷,並非真行除拜。

代表人物

賈詡


三國時期賈詡,著名謀士。曾真正在謀略上擊敗曹操並為曹操佩服的人。賈詡,三國時曹魏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善用計謀,先在李傕帳中任謀士,後又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在宛城用他的計策打敗了曹操,張繡兵敗後他則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曹丕稱帝後,官封太尉、魏壽亭侯。死時七十七歲。

岳飛


(公元1103-公元1142),字鵬舉,宋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人。16歲從軍,32歲擢節度使,累官至太尉、宣撫使、樞密副使,20年的戎馬生涯。堅主抗金,曾四次舉兵北伐。紹興十一年遭投降派秦檜、宋高宗殺害。年39歲。

高俅


宋朝則有臭名昭著的奸臣高俅高太尉。高俅,北宋末年人。初為蘇軾小史(書僮),後事樞密都承旨王銑,因善蹴鞠,獲寵於端王趙佶(即宋徽宗)。徽宗即位後,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在任時宋軍政廢馳。在施耐庵《水滸傳》中對他有深刻刻畫。高俅于靖康初病死。

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家、軍事家。長子司馬師自封公後,追尊為舞陽文宣侯;次子司馬昭稱王后,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