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太和拳全称为武当太和拳,发源地在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为武当山道教本山拳之一、中国传统武术拳法之一。

太和拳共有二十二式,与地支十二数之合数,内含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周流运化之理,以赞化育之道,具有山野蓑衲之风、桃源野鹤之态。[1]

目录

太和拳简介

古来,由于受武当道门戒律之约束,武当太和拳从不外传,内传也须择徒而教。在历代传承过程中,也仅为师父身教为主,言传为次,从不留图谱文字。

太和拳总共二十二式。究其二十二式之制定,大致十数,与地支十二数之合数,内含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周流运化之理,以赞化育之道。

太和拳二十二式演练极为简单朴实,具山野蓑衲之风,有桃源野鹤之态。然据永光道长所言,学得此拳后,若能循径深入,习百遍有百遍之迥异,习千遍有千遍之体悟,习万遍有万遍之升华。此乃一层学力见一层功夫,一层功地得一层效益。若能日日兼及内丹静功,则相得益彰,日新月异。

论及太和拳行功奥要,无多赘语。立如峰稳,动若云悠,一动百动,一静百静。稳稳静者如无极,坚不可摧,牢不可破;悠悠动者似太极,无坚不摧,无牢不破。稳时无物无我,动时得意忘形。柔至极,慢至极,方能坚至极,快至极。太和之拳贵在太和。太和乃至极,至极乃无极。太和亦大和,大和亦大合。此谓人之一身,行功时五官七窍、四肢百骸,乃至毛孔细胞,无一处不相合也。

太和拳二十二式,由无极而生太极,由太极分开两仪,运动阴阳,阴阳交合运变,最后复归无极,处处体现着圆旋、中正、松静、柔绵之动。久习之,必有混圆之气场随身而动。不得其境者,必从理法上详察之。故武谚有云:"不在千招会,只在一招通。"诚无谬矣。

后经湖北省体委挖掘,由武汉周忠明献出。周忠明幼年从外公叶青老人学得此拳。叶青原籍山东,因家贫漂泊江湖学得拳艺。洁操自守,亦不授徒,后落籍锦西,1969年89岁时老终。据称太和拳有六路:即小青、大青、穿手、行门、云扑、炼掌。周忠明所学为第四路"行门",而行门乃六路之总要。全套动作有45势。

太和拳以三桩功法为根本,以内气运行为主导,强调"练拳先练桩,练桩先练气,练气先练意"。三桩:阴阳桩、摇桩、朝天桩。拳诀云:开合两档,阴阳二桩,左右逢源,前捣后仰,倒海翻江,对天烧香。

拳势要求:头顶项领,以意领气,运气行桩,依桩走架,动作缓慢相兼,刚柔相济,注重桩、步、腿法。步法麒麟步、熊步、旋铲步;手法以拳、肘为主;腿法有正撞、斜拦、反身横摆倒挂等。要求滚身进,侧身退,全身螺旋拧劲。[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