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宙1
太古宙1 |
太古宙(太古宇)(英語:Archean 簡寫:AR),是地質時代中的一個宙。太古宙起始於內太陽系後期重轟炸期的結束(對月岩的同位素定年確定為38.4億年前),地球岩石開始穩定存在並可以保留着。太古宙結束於25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以甲烷為主的還原性的太古宙原始大氣轉變為氧氣豐富的氧化性的元古宙大氣,並導致了持續3億年的地球第一個冰河時期——休倫冰河時期。太古宙時期有細菌和低等藍菌存在。太古宙的上一個宙是冥古宙,下一個宙是元古宙,三個時代曾經被稱為「隱生宙」。包括了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 。太古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
目錄
簡介
太古宙是古老的地史時期。從生物界看,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當時只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如細菌和低等藍藻,他們只留下了極少的化石記錄。從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個地殼薄、地熱梯度陡、火山—岩漿活動強烈而頻繁、岩層普遍遭受變形與變質、大氣圈與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積物的時期;也是一個硅鋁質地殼形成並不斷增長的時期,又是一個重要的成礦時期。(英文名:archaea、archaeobacteria):又可叫做古生菌、古菌、古核細胞或原細菌,是一類很特殊的細菌,多生活在極端的生態環境中。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徵,如無核膜及內膜系統;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徵,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質的合成、核糖體對氯黴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細胞的相似、DNA具有內含子並結合組蛋白;此外還具有既不同於原核細胞也不同於真核細胞的特徵,如:細胞膜中的脂類是不可皂化的;細胞壁不含肽聚糖,有的以蛋白質為主,有的含雜多糖,有的類似於肽聚糖,但都不含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
評價
70年代分子生物學的資料表明:產甲烷細菌、極端嗜鹽細菌、極端耐酸耐熱的硫化葉菌和嗜熱菌質體等的16S rRNA核苷酸序列,既不同於一般細菌,也不同於真核生物。此外,這些生物的細胞膜結構、細胞壁結構、輔酶、代謝途徑、tRNA和rRNA的翻譯機制均與一般細菌不同。因而有人主張將上述的生物劃歸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第三生物界」或古細菌界。與真核生物的種類相比,已發現的原核生物種類雖不甚多,但其生態分布卻極其廣泛,生理性能也極其龐雜。有的種類能在飽和的鹽溶液中生活;有的卻能在蒸餾水中生存;有的能在0℃下繁殖;有的卻以70℃為最適溫度;有的是完全的無機化能營養菌,以二氧化碳為唯一碳源;有的卻只能在活細胞內生存。在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中,有的放氧,有的不放氧;有的能在pH為10以上的環境中生存,有的只能在pH為1左右的環境中生活;有的只能在充足供應氧氣的環境中生存,而另外一些細菌卻對氧的毒害作用極其敏感。有的可利用無機態氮,有的卻需要有機氮才能生長;還有的能利用分子態氮作為唯一的氮源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