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桂
天竺桂 |
中文名稱:天竺桂 外文名稱:Cinnamomum pedunculatum 別稱:浙江樟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目科:樟目、樟科 屬種:樟屬、天竺桂 |
天竺桂(學名: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又名大葉天竺桂、竺香,山肉桂、土肉桂、土桂、山玉桂。樟目樟科植物,常綠喬木,高10-15米,胸徑30-35厘米。
枝條細弱,圓柱形,極無毛,紅色或紅褐色,具香氣。葉近對生或在枝條上部者互生,卵圓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7-10厘米,寬3-3.5厘米,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寬楔形或鈍形,革質,上面綠色,光亮,下面灰綠色,晦暗,兩面無毛,離基三出脈。圓錐花序腋生,長3-4.5(10)厘米,總梗長1.5-3厘米,與長5-7毫米的花梗均無毛,末端為3-5花的聚傘花序,花序無毛。花長約4.5毫米。花被筒倒錐形,短小,長1.5毫米,花被裂片6,卵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銳尖,外面無毛,內面被柔毛。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和觀賞作用。產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及台灣。
目錄
形態特點
常綠喬木,高10-15米,胸徑30-35厘米。枝條細弱,圓柱形,極無毛,紅色或紅褐色,具香氣。葉近對生或在枝條上部者互生,卵圓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7-10厘米,寬3-3.5厘米,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寬楔形或鈍形,革質,上面綠色,光亮,下面灰綠色,晦暗,兩面無毛,離基三出脈,中脈直貫葉端,在葉片上部有少數支脈,基生側脈自葉基1-1.5厘米處斜向生出,向葉緣一側有少數支脈,有時自葉基處生出一對稍為明顯隆起的附加支脈,中脈及側脈兩面隆起,細脈在上面密集而呈明顯的網結狀但在下面呈細小的網孔;葉柄粗壯,腹凹背凸,紅褐色,無毛。圓錐花序腋生,長3-4.5(10)厘米,總梗長1.5-3厘米,與長5-7毫米的花梗均無毛,末端為3-5花的聚傘花序。花長約4.5毫米。花被筒倒錐形,短小,長1.5毫米,花被裂片6,卵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銳尖,外面無毛,內面被柔毛。能育雄蕊9,內藏,花葯長約1毫米,卵圓狀橢圓形,先端鈍,4室,第一、二輪花葯藥室內向,第三輪花葯藥室外向,花絲長約2毫米,被柔毛,第一、二輪花絲無腺體,第三輪花絲近中部有一對圓狀腎形腺體。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子房卵珠形,長約1毫米,略被微柔毛,花柱稍長於子房,柱頭盤狀。果長圓形,長7毫米,寬達5毫米,無毛;果托淺杯狀,頂部極開張,寬達5毫米,邊緣極全緣或具淺圓齒,基部驟然收縮成細長的果梗。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中性樹種。幼年期耐陰。喜溫暖濕潤氣候,在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上生長最好,中性土壤亦能適應。平原引種應注意幼年期庇蔭和防寒,在排水不良之處不宜種植。移植時必須帶土球,還需適當修剪枝葉。對二氧化硫抗性強。
分布地域
中國東南部(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區)
主要城市:武漢、沙市、黃石、宜昌、南昌、景德鎮、九江、吉安、井岡山、贛州、上海、長沙、株洲、岳陽、懷化、吉首、常德、湘潭、衡陽、邵陽、桂林、溫州、金華、寧波、重慶、成都、都江堰、綿陽、樂山、自貢、攀枝花、貴陽、遵義、六盤水、安順、昆明、大理等。
產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及台灣。生於低山或近海的常綠闊葉林中,海拔300-1000米或以下。朝鮮、日本也有。
價值
枝葉及樹皮可提取芳香油,供制各種香精及香料的原料。果核含脂肪,供制肥皂及潤滑油。木材堅硬而耐久,耐水濕,可供建築、造船、橋樑、車輛及家具等用。
天竺桂由於其長勢強,樹冠擴展快,並能露地過冬,加上樹姿優美,抗污染,觀賞價值高,病蟲害很少的特點,常被用作行道樹或庭園樹種栽培。同時,也用作造林栽培。
應用一 [1] 天竺桂,中藥名。為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樹皮作桂皮入藥。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主治胃痛,腹痛,風濕關節痛;外用治跌打損傷。
功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主治:胃痛,腹痛,風濕關節痛;外用治跌打損傷。
入藥部位:樹皮。
用法用量:用量15-20g。
相關配伍:
1、胃腹冷痛,陽虛內寒:桂皮、附子、乾薑、吳茱萸各3g。水煎服。
2、畏寒肢冷,腰膝酸弱,陽痿,尿頻:桂皮、熟附子、澤得、丹皮各3g,熟地黃12g,山茱萸、山藥、茯苓各6g。水煎服。
3、打撲傷破,腹中有瘀血:桂枝、當歸各100g,蒲黃50g。酒服。
採收加工:春、冬季剝取樹皮,陰乾。
應用二
根、樹皮(桂皮)、枝葉:辛,溫。祛寒鎮痛,行氣健胃。用於風濕痛,腹痛及創傷出血。
以樹皮和葉入藥。全年可采,剝下樹皮陰乾;葉隨時可采,鮮用或陰乾。
性味歸經:甘、辛,溫。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用於胃痛,腹痛,風濕關節痛;外用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根皮或根25~35克;外用適量,樹皮研粉,水調或酒調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