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山針茅主要分布於新疆地區。

目錄

天山針茅形態特徵

天山針茅稈高17-23厘米,具2-3節,無毛或在節的下部具柔毛,基部宿存枯葉鞘。葉鞘無毛,短於節間;基生與稈生葉舌長約1毫米,邊緣被短柔毛;葉片縱卷如針狀,基生葉長為稈高1/2-2/3。圓錐花序緊縮,長約5厘米,基部為頂生葉鞘所包;小穗淺綠色;穎披針形,先端長漸尖,3脈,兩穎等長或第一穎稍長,長約2.7厘米;外稃長7-8毫米,具條狀毛,頂生1圈短毛,基盤尖銳,長約2毫米,密生柔毛,芒一回膝曲扭轉,芒柱長約1.2厘米,芒針長6-7厘米,具長約5毫米的羽狀毛;內稃與外稃近等長,具2脈,脊上具柔毛。花果期6-7月。[1]

天山針茅生長環境

天山針茅多生長於海拔2100-2600米的干山坡和礫石堆上。

天山針茅分布範圍

天山針茅產甘肅、青海(海西州)、新疆。模式標本采自天山。

天山針茅接近戈壁針茅(var. gobica)與石生針茅(var. klemenzii),但外稃先端具毛環;比後兩種針茅分布更偏西和生於較高的山坡上。

天山針茅主要價值

開花期乾物質中含粗蛋白質11.02%,粗脂肪3.99%,粗纖維29.22%,無氮浸出物48.53%,粗灰分7.25%。結實前粗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

針茅為中等高度的多年生密叢禾草,莖葉稍硬,後期粗糙。針茅的營養價值不低於一般禾草,特別是營養生長期粗蛋白質含量較高。針茅在春季萌發,秋季再生的嫩葉適口性良好,馬最喜食,其次是羊和牛,駱駝不喜食。在針茅草場上放牧馬時,馬的體質很快恢復,而且馬奶產量也得以提高。在臨近抽穗時,適口性迅速下降,而在開花時就完全不採食。直到秋季,適口性又有所提高,冬季枯草保存良好,多數抹叢較大,牲畜較易從雪下採食。幼嫩期的葉子和莖的頂端是家兔最喜食的飼草。針茅的產量,據新疆紫泥泉種羊場定位站測定,在針茅+溝羊茅山地乾草原中,三年平均針茅在最高產量月,可提供乾草每畝30千克,占總產量的50.1%。在蒿子+針茅+溝羊茅+苔草荒漠草原中,針茅在最高產量月,可提供乾草每畝16.5-17.5千克,占總產量的36%左右。針茅春季萌發稍晚,營養生長期較長,結實期可延至初秋,放牧利用時間較長,而且再生性強,耐牧。

針茅為草原型放牧場的中質牧草。通常分布廣,生產力高,針茅草原,蓋度可達35-45%。在新疆北疆冷季牧場中占重要地位。針茅的外稃有堅銳,的基盤和呈膝狀彎曲的長芒,末端有扭曲的芒柱,受濕能自行扭轉,極容易扎在綿羊身上。能刺入毛、皮、皮下組織乃至肌肉,嚴重時常引起死亡。因此在秋季牧場上,針茅帶稃的穎果是綿羊的大害。試驗證明,在針茅拔節早期放牧,抑制其秋季結實,或者秋季放牧前用機械方法打落穎果,可以減少危害,這時可用以放牧粗毛羊,山羊和馬、牛。穎果成熟時堅硬的基盤常刺傷羊的口腔、皮膚,甚至進入皮下組織和肌肉,嚴重時引起死亡,故放牧應避開結實期。

各種牲畜都喜歡採食,由於植株矮小,產量不高。

天山針茅(原變種)稈高17-23厘米,具2-3節,無毛或在節的下部具柔毛,基部宿存枯葉鞘。葉鞘無毛,短於節間;基生與稈生葉舌長約1毫米,邊緣被短柔毛;葉片縱卷如針狀,基生葉長為稈高1/2-2/3。圓錐花序緊縮,長約5厘米,基部為頂生葉鞘所包;小穗淺綠色;穎披針形,先端長漸尖,3脈,兩穎等長或第一穎稍長,長約2.7厘米;外稃長7-8毫米,具條狀毛,頂生1圈短毛,基盤尖銳,長約2毫米,密生柔毛,芒一回膝曲扭轉,芒柱長約1.2厘米,芒針長6-7厘米,具長約5毫米的羽狀毛;內稃與外稃近等長,具2脈,脊上具柔毛。花果期6-7月。

天山針茅產甘肅、青海(海西州)、新疆。多生於海拔2100-2600米的干山坡和礫石堆上。模式標本采自天山。

各種牲畜都喜歡採食,由於植株矮小,產量不高。

天山針茅接近戈壁針茅(var. gobica)與石生針茅(var. klemenzii),但外稃先端具毛環;比後兩種針茅分布更偏西和生於較高的山坡上。

8b.戈壁針茅(變種)

天山針茅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外稃頂端光滑,不具毛環。

天山針茅產寧夏、甘肅新疆青海陝西山西河北。多生於海拔300-4550米的石礫山坡或戈壁灘上。模式標本采自蒙古。

荒漠草原的1種寶貴牧草,唯植株矮小,分布星散,產草量不高。 8c.石生針茅(變種)

天山針茅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其外稃長10毫米,頂端光滑,不具環毛;芒針長10-15厘米。 產內蒙古。常生於海拔1450米左右的礫石質山坡上。在東西伯利亞和蒙古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蒙古。

各種牲畜均喜食,由於植株不高,分布,較少,在放牧飼料中的作用不大。[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