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城鎮
天城鎮隸屬於湖北省崇陽縣,位於崇陽盆地中北部,跨北緯29°29′-29°39′,東經113°45′-114°06′,是縣委、縣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東連白霓,南接青山、石城,西鄰桂花泉,北通赤壁,是個集城區、郊區、山區、庫區於一體的大鎮。現有版圖面積206.1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1.8平方公里,下轄5個社區居委會、28個村民委員會、304個村民小組,城鄉總人口13.7萬人,其中城區人口8萬人,現有耕地面積64591畝。
2018年4月25日,入選中國最具特色魅力鄉鎮。[1]
目錄
歷史沿革
天城鎮歷經宋、元、明、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有一千餘年。縣誌同治五年版卷-疆域.形勝載「彌 望平疇,曠博沃衍,四周有山,愈遠愈高,如列屏疊嶂,言天城也……」。
明、清時期,天城鎮名天城。民國時期,天城鎮時而名桃溪鎮,時而名城關鎮,時而名嶽麓鄉。1949年5月崇陽解放後,定名城關鎮,隸屬崇陽縣第一區。1951年,定為縣直轄鎮,1958年更名為中心人民公社,1961年復稱城關鎮,1982年2月,更名為天城鎮至今。
境內行政區劃,頗多變動。
明代,崇陽分為16里。天城鄉轄三里:縣市里、仁上里、仁下里。
清代,崇陽設3鄉11里44保。天城鄉轄6里24保。縣市里轄鹿門、東嶽、新塘3保,平下里轄灌溪、湯田、洪橋、三山、四聖5保,仁上里轄上津、下津、小港、河山、銅鐘5保,仁下里轄崇洪、河田、浪口、龍頭、黃沙5保。欽鳳上里轄橋墩、肖坊、石坑、白羊、豪頭、下岩6保;平上里轄青山、西沖、肥田、石屋、雷駱5保。
民國時期,境內行政區劃沿用清制,民國十六年(1927),全縣分為9區。城關隸屬第一區。後南京政府推行保甲制,城關、東嶽、新塘、上津、下津等隸屬嶽麓鄉,鹿門、河田等隸屬崇洪鄉。
民國二十六年(1937),全縣分1、2、3區,18聯保。城關歸1區所轄,下轄香山、城廂等7個聯保。
民國二十七年(1938),崇陽復分12鄉,城關,大橋仍為嶽麓鄉,鹿門仍為崇洪鄉。
民國三十年(1941),改聯保制為鄉保制,全縣設桃溪鎮、白霓鎮、沙坪鎮、12鄉84保。嶽麓鄉轄東嶽、上津、下津、鹿門、新塘5舊保,新改7保。崇洪鄉轄河田、崇洪、三山(現屬桂花泉鎮)、灌溪4舊保,新改6保。
民國三十三年(1944),全縣設5個區,在淪陷區設西北辦事處,嶽麓、崇洪2鄉隸屬西北辦事處。鄉鎮未變,將保劃小,改84保為108保。嶽麓鄉7保不變,崇洪鄉由原來的6保劃為8保。
民國三十四年(1945)初,崇陽仍設5區,14鄉,111保。第一區轄4鄉37保,即五里鄉、馬家背鄉、天靈鄉、舒家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崇陽設6鄉,第一區轄桃溪鄉、方山鄉。桃溪鄉轄10保,方山鄉轄7保。抗日戰爭勝利後,城關、大橋仍歸嶽麓鄉,鹿門仍歸崇洪鄉。嶽麓鄉轄東嶽、新塘、灌溪、湯田、上津、下津、小港、浪口8保。崇洪鄉轄崇洪、河田、鹿門3保。
1949年5月崇陽解放,6月設立城關鎮,隸屬崇陽縣公安局。1949年10月至1950年8月,城關鎮境內分設4個街道委員會,隸屬崇陽縣公安局。1950年8月至12月,全縣改造鄉政權結束,全縣設4個區105個鄉,城關定名城關鄉,隸屬第一區,轄櫟咀、東嶽、羊泗、四門、和平5個鄉及一、二、三、四街居委會。
1950年12月改鄉建鎮,成立城關鎮人民政府,隸屬第一區。城關鎮轄一街、二街、三街、四街居委會。
1953年4月,城關鎮降為區轄鎮。
1955年9月,一區改為城關區。城關區轄城關鎮、寺前、香山、灌溪、長田、上津、下津、新塘、和平、櫟咀、鹿門、茅井、洪下、洪上、東嶽、三山、羊泗17個鄉鎮。
城關鎮轄一街、二街、三街、四街居委會和一個城郊社。
1956年6月,撤銷城關區,城關鎮隸屬城關農業財經指導組。寺前、香山、灌溪3鄉合併為灌溪鄉,長田、上津、下津、新塘4鄉合併為下津鄉,和平、東嶽、櫟咀、洋泗4鄉合併為和平鄉,鹿門、茅井2鄉合併為鹿門鄉,洪上、洪下、三山3鄉合併為洪下鄉。
1957年12月,撤銷城關農業財經指導組,恢復城關區,另設區級城關鎮,隸屬崇陽縣人民政府。城關鎮轄一街、二街、三街、四街居委會和一個蔬菜隊。
1958年3月,政社合一,區改人民公社,鄉改管理區。城關區改稱和平區人民公社。下津、灌溪、鹿門、和平、三山、洪下鄉改稱管理區,城關鎮改為縣直轄鎮,轄一、二、三、四街居民委員會和一個蔬菜隊。
1958年9月,城關鎮更名為城關中心人民公社,並將大橋所轄的和平管理區劃歸城關中心人民公社,將一街居委會更名為解放路管理區,三街與四街居委會合併,名前進路管理區,三街居委會更名為民主路管理區。城關中心人民公社下轄4個管理區。
1961年初,公社體制下放,公社改為區或鎮,原管理區改為人民公社,城關鎮原轄的和平管理區劃歸和平區。和平區下轄大橋、灌溪、和平、鹿門、三山、洪下6個人民公社,城關中心人民公社更名為城關鎮。解放路、前進路、民主路3個管理區更名為一街、二街、三街居委會。城關鎮下轄3個居委會和一個蔬菜大隊。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黨、政機構癱瘓。
1968年9月,和平區、城關鎮及一、二、三街相應成立革命委員會。
1971年12月,恢復鎮、區、公社體制。
1972年8月和1974年8月,和平人民公社管轄的梅沖5、7兩個生產隊先後劃歸城關鎮,編入蔬菜隊。
1975年12月撤區並社,將大橋公社、灌溪公社、和平公社合併為大橋人民公社,鹿門、洪下合併為鹿門人民公社,三山公社不變,同時將和平公社管理的梅沖、七星12個生產隊劃歸城關鎮。
鹿門人民公社下轄:團山、菖蒲、五里界、鹿門鋪、櫟嘴、茅井、河田、金竹爆、五柳、桃紅、松柏、同心12個生產大隊,計89個生產隊。
大橋人民公社下轄:下津、聯合、紅光、渣橋、群光、肥塘、大眾、郭家嶺、龍背、史家渡、白泉、香山、寺前、蛤蟆石、柏巒、烏龜石、謝家坳17個生產大隊,計166個生產隊。
城關鎮革委會下轄:蔬菜、五七、梅沖、七星4個生產大隊,計20個生產隊。
1976年2月,組建五七大隊,將一、二、三街革委會更名為一、二、三街服務站,歸五七大隊管理。
1978年1月,梅沖大隊和五七大隊合併為合心大隊,復屬大橋鄉。城關鎮保留五七大隊2生產隊和梅沖4、5兩個生產隊。
1981年1月,城關鎮革委會改為城關鎮人民政府,大橋、鹿門人民公社改為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同年3月,恢復街道居委會組織。
1981年9月,城關鎮下轄的一街、二街、三街居委會分別更名為解放路、民主路、新建中路居委會。五七、蔬菜大隊更名為七星和環城大隊。
1982年2月,城關鎮更名為天城鎮。5月,新增設交通路居委會,從新建中路管理範圍劃出林業局駐地以西地域歸交通路居委會管轄。
1984年2月,恢復區鄉建制。撤銷大橋和鹿門公社,設大橋區,下轄大橋、灌溪、鹿門、洪下、三山鄉和桂花泉鎮。
大橋鄉轄:下津、中津、灌溪橋、新塘嶺、渣橋、肥塘、花山、陳河水、渣沖9個村。
灌溪鄉轄:白泉、謝家坳、烏龜石、西莊畈、寺前、柏巒、香山、蛤蟆石8個村。
鹿門鄉轄:華楚坳、菖蒲、常嶺、五里界、鹿門鋪、櫟咀、白竹嶺、河田、江泉、茅井、金竹爆11個村。
洪下鄉轄:桃紅、松柏、東流、五柳、洪下5個村(不含三山鄉、桂花泉鎮共15個村)。
1984年,良種場一隊(原屬農業局)劃歸天城鎮,更名菜園角村。至此天城鎮下轄:解放路、民主路、新建中路、交通路4個居委會及環城、七星、菜園角3個生產大隊。
1981年1月將梅沖村劃分為梅沖和大集兩個村。
1986年1月至1987年6月,成立環城鄉,隸屬天城鎮。
環城鄉下轄:龍背、山下、竹巒、菜園角、郭家嶺、史家渡、梅沖、七星8個村。
1986年2月19日,將原4個街道居委會提升為副鄉級街道辦事處。
1987年9月,撤區並鄉,撤銷大橋管理區,將大橋、灌溪2鄉合併為大橋鄉,鹿門、洪下2鄉合併為鹿門鄉。
大橋鄉轄:下津、中津、浮溪橋、新塘嶺、渣橋、肥塘、花山、陳河水、渣沖、白泉、謝家坳、烏龜石、西莊畈、寺前、柏巒、香山、蛤蟆石17個生產大隊,計166個生產隊。
鹿門鄉轄:華楚坳、菖蒲、常嶺、五里界、鹿門鋪、櫟咀、白竹嶺、河田、江泉、茅井、金竹爆、桃紅、松柏、東流鋪、五柳、洪下16個生產大隊,計89個生產隊。
1987年9月,撤銷環城鄉,併入天城鎮。10月,撤銷副鄉級街道辦事處,設立街道居委會。
天城鎮轄:環城、七星、菜園角、郭家嶺、梅沖、大集、龍背、山下、竹巒、史家渡10個村及四個街道居委會。
1997年9月,大橋鄉併入天城鎮,下轄27個村。鹿門鄉行政區劃不變。
1998年8月,天城鎮下轄的街道居民委員會恢復街道辦事處,將解放路、民主路、新建中路、交通路居委會分別更名為十字街、和平街、七星街、白泉街辦事處,並將原解放路居委會所屬的以雋水河南邊為地段劃出,增設河南街辦事處。
2001年3月,鹿門鄉併入天城鎮。
2003年7月,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小村並大村,撤銷街道辦事處,成立社區居委會,至此,天城鎮下轄:環城、七星、白泉、郭家嶺、史家渡、龍背、山下、新塘嶺、浮溪橋、下津、中津、肥塘、渣沖、渣橋、河水、花山、蛤蟆石、寺前、香山、謝家坳、烏龜石、鹿門鋪、菖蒲、洪下、茅井、河田、桃紅、松柏28個村及十字街、和平、白泉、七星、中津洲5個社區居委會。
2007年元月,將十字街社區劃分為十字街和步行街兩個社區。[2]
特色農業
天城鎮田藕基地位於龍背村、史家渡村結合部,縣浪口大橋西岸邊,總面積400畝。
天城鎮黨委、政府為了大力打造特色農業、觀光農業,抓住縣財政局農田整改項目的有利條件,投資48萬元,在兩村興建該基地,按畝平2000斤計算,年可產藕80萬斤,按市場價2元/斤計算,年創收160萬元,除去成本,淨利112萬元。這既是農民的增收點,又是旅遊的觀光點。
基礎建設
天城鎮歷史悠久,宋元以來近城雋水河兩岸桃樹頗多,每屆春風和日麗時樹上繁花、河中倒影、水面落紅相映成趣。好事者以「桃溪」名當地。民國期間,曾先後兩次在此設置桃溪鎮。《縣誌》載:四面環山,中土平衍,宛若天上輪廓,故名天城。1957年設區級城關鎮,1982年後始名天城鎮。
天城水陸交通便利,雋水河臥撲中央,106國道、赤通公路、崇趙公路貫穿全境。
崇陽大道、桃溪大道、白泉大道、沿河大道、下津大道、金城大道、天城大道、政府大道等一條條寬敞而平坦的街道,縱橫交錯,貫徹東西南北。街道兩旁,裝點別致的商店琳琅滿目。雋水河上,四級電站攔河橫臥,崇陽大橋、崇陽二橋、崇陽三橋、天城大橋飛架南北;桃溪花園,花紅樹綠,四季如春;銅鼓縣標,花草襯托,靚麗雄偉;休閒廣場,綠草茵茵,環境優雅。每當夜幕降臨,音樂噴泉通過燈光形成五顏六色的水柱。伴隨着優美的音樂節奏噴發,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3]
鄉鎮經濟
天城鎮土肥水潤,資源富庶。全鎮有耕地總資源64591畝,常用耕地36222畝;以五柳村為主楠竹基地面積10萬畝,以洪下村為主的用材林面積3萬畝,以蛤蟆石為主的10000畝油茶基地,以河田、香山水庫為主的淡水養殖面積9845畝,以松柏村為主的1000頭(只)商品牛(羊)基地,以菖蒲為主的800萬立方石材資源基地,以鹿門鋪為主的龍鬚草基地2000畝,以下津為主的蔬菜基地8000畝。
天城鎮的特色產品:石頭、蘿蔔、大蒜、茶葉、龍鬚草、茶油。大橋茶場生產的「劍春」茶葉榮獲部優產品。「天城優質米」暢銷全國各地。
天城鎮主導產業: 「二竹一稻」,即:雷竹、楠竹、優質稻。
開發鄂南秀色-洪下旅遊風景區。洪下與赤壁相鄰,交通十分便利,與赤壁火車站相距6公里,與赤壁水滸城相距6.5公里,是崇陽「四大景點」之一,是個集休閒、垂釣、旅遊的黃金之地,有12個景點需要投資開發,總投資1000萬元,建成後與水滸城連成一個整體,價值十分可觀。[4]
榮譽記錄
2018年4月25日,入選中國最具特色魅力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