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天后宫位于台湾屏东县内埔乡内田村。起建于清朝嘉庆8年(1803),当时锺麟江先生由内埔先贤至妈祖圣地莆田县湄洲岛割香,归来随即向各庄父老募款,乃择地于现在广济路和光明路交叉口兴建。庙内奉祀主神为天上圣母(红面妈祖),及其守护神千里眼、顺风耳,左次间奉祀注生娘娘,右次问为福德正神,在正殿及昌黎祠间翼房为观音厅。目前殿内仍保存许多古匾及石碑,反映出天后宫的环境及相关历史背景,可为后人留存真实文史资料。庙宇建筑及庙中文物颇具古色,正厅悬挂著“慈航普济”的扁额,于1民国 74年,经内政部公告为祠庙类第三级古迹。六堆天后宫格局为山门与正殿间夹拜殿,形成工字形的平面,屋梁及石柱的精致雕刻,展现了寺庙传统建筑之美,是六堆地区最古老的妈祖庙,建筑风格展现潮、漳等地特色。[1]
     

目录

历史沿革


位于屏东县内埔乡的天后宫,紧邻昌黎祠,位在龙颈溪南岸,坐北朝南,主体为三开间传统庙宇,屋顶为三川脊,平面格局为前、后殿间夹拜亭。主祀天上圣母妈祖,另陪祀千里眼、顺风耳,于左次间奉祀注生娘娘,右次间奉祀福德正神,翼房观音厅则供奉观音菩萨。六堆天后宫不仅为六堆人士信奉妈祖之所,亦为当年六堆组织商议军计的主要场所。

光绪年间《凤山县采访册》载,天后宫位于“内埔街县东四十里,屋五间”。天后宫兴建后,历五次修建。嘉庆八年(1803年),由锺麟江倡议,六堆粤民集资兴建天后宫,共募得 4,110元,自该年兴工,完成于嘉庆十年(1805年),历时二年馀。[2]天后宫于1805年(嘉庆10年)落成的同时,六堆人也在同年受台湾道庆保之命支援官兵对抗蔡牵势力,六堆人遂推武举人赖熊飞担任大总理,锺麟江为副总理,于天后宫集结六堆兵力。1848年(道光28年),天后宫已有倾圮之象,六堆各庄推举锺桂龄主持重建工程。在募得洋银3,310多元后,于1849年(道光29年)10月择吉开工,1851年(咸丰元年)12月落成,共计耗资3,250多元,此次的重修大致维持原有格局,并未有太大改变。[3]


内埔地区具代表性列为国家三级古迹的历史建筑

内埔天后宫主奉红面妈祖,是六堆客家最古老的妈祖庙。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天后宫,庙内还留存许多古匾及石碑,包含不少清朝时代所颁留的匾额及石碑。如天后宫正殿悬挂嘉庆年古匾“恩庇水陆”、咸丰年古匾“慈航普渡”、同治年古匾“寰瀛覆冒”。加上“奉宪封建古令埔”、“建造天后宫碑记”、“文宣王祀典引”等古石碑[4],等具有很高的文化及艺术价值,这些不但是弥足珍贵的古文物,同时也是记录六堆客家发展历史中具体且重要史料。天后宫分为前殿、拜殿及正殿,形成工字形格局,细看庙梁、龙柱、屋托处,可得见其精细雕刻,而庙宇虽然经过多次整修,其外观及部份雕饰仍保存旧观。譬如前殿及正殿的龙柱,都采单龙雕刻,这属于清初的雕凿风格;还有前殿的石枕,外观为长方形,有别于一般的形式;而正殿中央的石香炉,外形为传统的客家风格,地面并摆放一块长方形的垫炉石,等等都是流传经年的古风。目前天后宫已被列为国家三级古迹,是内埔地区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5]


视频

【天后宫.mp4】

【屏东内埔天后宫、屏东老埤慈圣宫】

【“来归-六堆常民人物志巡回影展”5/10内埔场】


参考文献

  1. 古迹名胜内埔乡公所
  2. 六堆天后宫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3. 内埔天后宫 屏东人文地图
  4. 天后宫 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
  5. 内埔天后宫客家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