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鵑鵙
大鵑鵙(學名:Coracina novaehollandiae)中型鳥類,體長28~32厘米。翅形尖,尾長,呈凹狀。上體灰色,額、頦和臉黑色。外側尾羽黑色具白色端斑。下體淡灰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嘴、腳黑色。雄鳥上體及胸灰色,飛羽黑色具近白色羽緣,尾黑,尾中線深灰,尾端棕灰,腹部偏白,眼先及眼圈黑色,喉深灰。雌鳥色較淺,下胸及兩脅具灰色橫斑。亞成鳥似雌鳥,但多偏褐色,下體及腰部橫斑粗重。 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常停留在林間空地邊緣最高樹木的樹頂上。[1]
目錄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該物種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註:第349項 大鵑鵙)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在原產地屬常見物種(Flegg and Madge,1995)。 大鵑鵙在中國分布區域狹窄,種群數量不豐富。特別是森林砍伐、環境染污和狩獵,種群數量更趨減少,一些原來有分布的地方,如今也很少見,應注意保護。[2]
形態特徵
雄鳥額、眼先、頰、耳羽和頦黑色,其餘頭部、背、肩等上體藍灰或深灰色,腰和尾上覆羽稍淺淡。兩翅覆羽與背同色,但初級覆羽多為黑色。飛羽黑色,內外側均具灰色或灰白色羽緣。中央尾羽灰褐或灰黑色具淡色羽端,其餘尾羽黑色而具白色或灰白色端斑,且越往外側白色端斑越大。頦黑色,喉暗灰或灰黑色,胸、腹灰色,下腹至尾下覆羽灰白色至白色。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上下體灰色較雄鳥淺淡。額、眼先、耳羽和頰部羽色亦較淺淡,不呈黑色而多為灰黑色或暗灰色。頦、喉亦淺,多和胸同為灰色。另外腹部常有一些橫斑。 幼鳥和雌性成鳥相似,但胸、腹和尾下覆羽有橫斑,腰和尾上覆羽也有一些白色鱗狀斑。飛羽多具白色狹緣,翼緣黑白相間。 虹膜棕紅色或紅褐色,嘴、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82~116克,♀85~119克;體長♂271~320毫米,♀268~315毫米;嘴峰♂23~28毫米,♀23~26毫米;翅♂161~187毫米,♀158~184毫米;尾♂124~154毫米,♀118~152毫米;跗跖♂23~30毫米,♀22~29毫米。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腳平原和低山地帶的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尤以開闊的次生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較常見,也出現在雨林、針葉林和林緣地帶。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多活動在樹冠層。性大膽。鳴聲單調而響亮。
叫聲:嘹亮刺耳的笛音pee-eeo-pee-eeo,tweer或twee-eet。
遷徙:大鵑鵙是留鳥,不遷徙。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與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主要為金龜甲、天牛、螽斯、蟬、竹節蟲、螳螂、蛾類等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植物性食物 主要有榕果、漿果,以及其他植物果實與種子。
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大鵑鵙的繁殖期為5~6月,少數在4月即已開始。每窩產卵通常2枚,偶爾3枚。卵的大小為32.0×22.5毫米。其他有關繁殖情況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