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鉴禅寺

大鉴禅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区,原名大梵寺,始建于唐显庆末年(660)之前,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据《古志》记载:“南韶为望郡治城之西渡五里有佛祠日开元介于武溪,之有唐李复更名为大梵;昔曹溪六祖得心要于黄梅(湖北黄梅)于此讲顿教。”六祖惠能大师在湖北黄梅东山得法后,回到曹溪宝林寺(今曲江县南华禅寺),多次应邀到大梵寺讲经说法。

中文名 大鉴禅寺

位 置 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

年 代 始建于唐显庆末年

原 名 大梵寺,

目录

历史沿革

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女皇武则天特赐水晶钵孟、磨纳袈裟等物给惠能,“武则天和唐中宗曾召他(惠能)入京,均辞”(见中国百科全书)。六祖圆寂后,为纪念这位杰出的佛学 禅师,唐中宗谥其为大鉴禅师,赐大梵寺为大鉴寺以作纪念。到了宋朝,大梵寺改名崇宁寺、天宁寺,“绍兴三年(1131年)。专奉徽宗香火,赐名报恩光孝寺”。六祖圆寂后,谥惠能为大鉴禅师,为纪念六祖,改名大鉴寺。绍定年间,大鉴寺搬至“府治南兴贤坊(今兴隆街)”由运使石不矜再建。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动乱,战争动乱,大鉴寺几经兴衰。到了本世纪初,整个寺院只剩下残墙断壁,一片衰败景象。一九三四年,原国民党 李汉魂将军邀请近代高僧 虚云和尚来粤北重修南华寺、云门寺,一九四零年,一百零一岁的虚云和尚又和弟子宽鉴募捐重修大鉴寺,开办僧伽工厂,重修后的大鉴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方丈楼、功德堂、钟楼、鼓楼等,成为一座较完整的寺院,总面积达四千六百多平方米。时正值抗日战争,广东省府迁来韶关, 广东佛教会的牌子也挂在大鉴寺。来大鉴寺进香拜佛的人数猛增。大鉴寺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与南华寺、云门寺一脉相连,驰名国内外。一九四六年,南华寺副寺新成应邀到大鉴寺任当家,负责管理大鉴寺房产、田产,并负责接待南华寺、云门寺、别传寺及湖南、江西等过往僧尼、堪称佛门之家。解放后成立佛教会,佛教会在此办公。直到一九五八年,整个大鉴寺被有关单位和住户占用,僧人失落他乡,两棵由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法师引进的菩提树历经沧海桑田,至今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成为历史的见证。一九八五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僧人收回部分房产,成立韶关大鉴寺筹建委员会,重修大殿,市佛教协会也开始在此办公。一九九二年,法治法师从南华寺调至大鉴寺任当家,继续重修大鉴寺,经几年努力,重修了大雄宝殿、功德堂、斋堂、招待所、僧人宿舍,重塑了释迦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六祖座像等三十六尊佛像,一九九四年大鉴寺举行隆重开光仪式。

景点介绍

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相传舜帝巡奏“韶乐”于城北30公里处的石峰群中,该处的36石后来统称为韶石山[1] 。南朝梁、陈两代,在今市境内设置两州(衡州,东衡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的韶石山的“韶”字为名。到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于河西武水边开设税关,名为“遇仙桥关”。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将南雄的“太平关”移到东河浈水边,并在北门外增设“旱关”,统称“三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得。明清两代设韶关府,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韶关为曲江县太平、武城两镇。1949年10月25日成立韶关市。1950年5月5日归并曲江县,为韶关镇。1951年6月恢复韶关市。1977年1月韶关市升格为省辖市,辖曲江县。1983年6月韶关地区和韶关市合并,合并后,韶关市管辖12个县和3个市辖区。1987年将韶关市五个县划归清远,成立清远市;广州划一个县给韶关市。目前,韶关市管辖8个县3个市辖区。韶关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为18.8-21.6度;雨量充沛,年降雨为1300-2400毫米;全年无霜冻期为310天左右,温暖的亚热带气候,充沛的雨量使韶关大地四季常青,万木葱茏,生机盎然,是旅游的好去处。韶关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大部分是汉族,此外还有瑶、壮、回、满、蒙、京、苗、白、侗、土家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及周围。1993年末,全市总人口28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4万人,汉族人口28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8.6%,少数民族人4.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6人。 韶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韶关的人类历史可上溯到距今十万年前,这已被曲江“马坝人”头骨化石的发现所证。三国末年(公元265年),吴主孙诰置始兴郡,治所在曲江城(今韶关市区)实,是韶关市郡之始。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设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县武水边开设税关。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将原设于南雄的太平关移至曲江浈水边,后又在曲江城北门外增设税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来,韶关人杰地灵,孕育了唐代名相张九龄、刘瞻,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余靖等杰出人物,六祖惠能和尚选择韶关为其禅宗南派的发祥地。韶关作为“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摇篮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