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象像甚麼,這則小學生們也耳熟能詳的[瞎子摸象]的譬喻,出現於佛教。 這則譬喻告訴我們世間的現象雖然有千差萬別的差異性,但是它的本體是圓融的統一性,而我們人往往執取部分為全部,不能圓融觀察世間的整個實相,好比盲者以偏執狹隘的心眼來觀察大象,看到的只是大象局限性的部分,而不是大象全然的整體。佛教的華嚴哲學一[隱密顯了俱成]的思想,譬如秋空片月,晦明相併。

目錄

原文

   印度有一位國王叫做鏡面王,有一天鄰國進貢一匹身驅壯碩、毛色光潤的大象,大家圍著大象,品頭論足一番。國王很歡喜,於是把宮中一群盲的按摩師召集在一起,讓他們分別以手觸摸大象的身體,然後要他們各自說出心目中大象的樣子。

這群從未見過大象為何物的盲人,果然以他們敏銳的手指,認真而仔細地撫摸大象。 有一位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驚喜雀躍地大叫:[哇! 原來大象長得像彎彎曲曲的轅木呀!]另外一位盲人摸到大象堅硬溫潤的牙齒,馬上斬釘截鐵反駁道:[不對! 大象的樣子像舂米搗衣用的杆棒。]有另外一位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只見他小心翼翼、輕輕巧巧地沿著寬寬大大的耳朵周緣,摸了一圈,然後神情慎重篤定地說:[嗯! 大象肯定長得像個裝盛嗀物的畚箕。][不對! 不對! 大象就像寺院裡信徒們焚香祈禱的三足寶鼎。] 摸到大象優美弧度的頭顱的盲者,著急地搖著頭否定。[你們都錯啦! 象既不是轅木杆棒,更不是畚箕爐鼎,你們看! 它就像凹凸起伏的小山丘。]摸到象背的盲人說著。[瞧你們說得天花亂墜的! 其實大象甚麼也不是,它就像一面厚厚寬寬的牆垣。] 摸到大象平坦柔軟的腹部的盲者理直氣壯地發難。 他的話才一說完,另外一位摸到大象粗壯的大腿,無限憐惜地說道:[大象的樣子就像一棵綠葉滿蔭的老樹,你們摸摸看! 它那摺疊的皺紋正寫盡歲月的滄桑。][喔! 你說大象如老樹,依我看,倒比較像一根大柱子。] 摸到大象胳膊的年輕盲者漫不經心地唱著反調。[大象像個搗藥用的石臼。]摸到大象足踝的盲人淡淡地說。[各位年輕人! 你們都偏差了,大象就像一麻繩編織而成的長鞭。] 一位摸到大象尾巴老人,以權威的口吻說著,空洞呆滯的眼睛,漾著一眶的堅持。

國王在一旁看到盲人各執其是,爭論不休,拍手哈哈大笑道:[各位仁者! 你們都大錯特錯了,你們摸到的只是大象身體上的一小部分,大象不是鞭子、柱子、石臼、老樹、牆壁.........,大象就是大象。]

這則小學生們也耳熟能詳的[瞎子摸象]的譬喻,出現於佛教。 這則譬喻告訴我們世間的現象雖然有千差萬別的差異性,但是它的本體是圓融的統一性,而我們人往往執取部分為全部,不能圓融觀察世間的整個實相,好比盲者以偏執狹隘的心眼來觀察大象,看到的只是大象局限性的部分,而不是大象全然的整體。佛教的華嚴哲學一[隱密顯了俱成]的思想,譬如秋空片月,晦明相併。 懸掛在秋夜的上弦月,我們雖然只能看到明顯的一小片光明,但是隱密不明的大部分並沒有因此消失,只是因為我們缺乏朗朗的慧眼,無法看到罷了! 我們應該培養一顆全觀、全見的心來觀照宇宙的萬象,不以邊見、偏見來看世間的一切,才能隱顯無礙、表里如一,看出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