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蒜紫斑病

大蒜紫斑病
原圖鏈接

大蒜紫斑病是大蒜上常見的病害之一,各菜區均有不同程度發生。主要危害露地栽培的大蒜。大蒜生長期間降水次數多、雨量大的年份發病重。發病嚴重時常造成葉片枯死、植株早衰,產量降低。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蒜紫斑病

主要危害作物:大蒜

危害症狀

 
大蒜紫斑病
原圖鏈接

大蒜紫斑病的發病多始於葉尖或花梗中部,顯症數日後蔓延至中、下啊部。發病初期呈稍凹陷的白色小斑點,中央微紫色,病斑擴大後變為黃褐色,紡錘形或橢圓形,大小2~4?厘米x1~3厘米,周圍有黃色暈圈。在高濕條件下,病部產出黑色霉狀物,即紫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病斑多具同心輪紋,可相互癒合成長條狀大斑,嚴重時全株枯黃,病部組織失水死亡,因此病部易折斷。

貯藏期鱗莖發病時,呈半濕性軟腐狀,出現紅色或黃色,最終變為暗褐色,並伴隨體積收縮,失去經濟價值。我國南方蒜苗株高10~15厘米時開始發病,生育後期尤為嚴重;北方主要在生長後期發病。[1]

病因原理

Alternaria porri (E11iott) Cifed.稱香蔥鏈格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傳播途徑

大蒜紫斑病的病原菌以菌絲體在寄主體內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也有報道可通過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中越冬。翌年春天,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或水傳播,萌發後可通過氣孔或傷口侵入,其芽管也可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引發病害。

病害的潛育期一般為4~5天,5天後即可產生分生孢子,在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層,分生孢子又可傳播而引起再侵染。蔥、蒜類作物紫斑病菌在25~28℃的溫度條件下產孢能力最強,而在30~35℃時相對較差。

另外,不同光照條件對產孢影響較大:同等條件下,黑暗中產孢量明顯高於光照條件下,釋放孢子的速度也更快。此外,產孢量還與濕度相關:隨着保濕時間的延長,產孢量增大,與保濕時間呈正相關。溫、濕度對病斑產孢的影響與國外報道基本一致。

發病原因

大蒜紫斑病發病的最適溫度為25~27℃,低於12℃則不發病。在夏季和秋季高溫、多雨條件下,溫暖、潮濕,晝夜溫差大,有利孢子萌發及病害的傳播、發生和發展。同時,土地貧瘩,大蒜生長勢弱,蟲害嚴重的地塊,發病普遍嚴重。

防治方法

1、實行輪作:與非蔥類作物(馬鈴薯、小麥、十字花科等)實行2年以上輪作。

2、精選蒜種、藥劑處理:種子選用抗病品種,如紫皮蒜,或在播前進行拌種,可使用國光50%多菌靈兌水進行噴種,晾乾後播種,以減少病害的發生。

3、採用覆膜高畦栽培方式,合理密植,降低田間濕度,利於植株的通風透光,可減輕病害的發生。

4、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在大蒜播種前10-15天,使用國光松爾肥、松達生物有機肥,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提高養分利用率,同時抑制土傳病菌的滋生,為大蒜的生長貯備營養。在大蒜的生長期,根據當地用肥習慣和植株的長勢情況合理進行追肥,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

5、大蒜收穫後對病葉、病殘株進行集中燒毀。

6、適時收穫,低溫貯藏,防止病害在貯藏期繼續蔓延。收穫後適當晾曬至鱗莖外部乾燥後入窖,窖溫控制在0℃,相對濕度65%以下。 捆綁成束,適當晾曬;懸牆晾曬,防止陽光直射,形成糖蒜頭

7、藥劑防治:發病初期使用國光50%多菌靈、國光艾德進行葉面噴施,間隔7~10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可有效地防治大蒜紫斑病。[2]


相關視頻

大蒜紫斑病如何科學防治 促花王科技

大蒜種植技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