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蒜头

来自网络的图片

大蒜(学名:Garlic)又叫蒜头、大蒜头、胡蒜、葫、独蒜、独头蒜,是蒜类植物的统称。半年生草本植物,百合科葱属,以鳞茎入药。春、夏采收,扎把,悬挂通风处,阴干备用。农谚说“种蒜不出九(月),出九长独头”,6月叶枯时采挖,除去泥沙,通风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大蒜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皮,剥去鳞叶,内有6~1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多汁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辣气,味辛辣。有刺激性气味,可食用或供调味,亦可入药。地下鳞茎分瓣,按皮色不同分为紫皮种和白皮种。大蒜是秦汉时从西域传入中国,经人工栽培繁育,具有抗癌功效,深受大众喜食。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浅根性作物,无主根。发根部位为短缩茎周围,外侧最多,内侧较少。根最长可达50cm以上,但主要根群分布在5-25cm土层,横展范围30cm。成株发根数70-110条。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大蒜生长时,淡紫色于膜质鳞被。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

包括叶身和叶鞘。叶鞘管状,叶生未展出前呈折叠状,展出后扁平而狭长,为平行叶脉。叶互生,为1/2叶序,排列对称。叶鞘相互套合形成假茎,具有支撑和营养运输的功能。

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 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厘米,膜质,浅绿色 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

生长习性

温度:喜冷凉,适宜温度在-5-26℃。大蒜苗4-5叶期耐寒能力最强,时最适宜的越冬苗岭。

光照:完成春花的大蒜在13小时以上的长日照及较高温度条件下开始花芽和鳞芽的分化,在短日照而冷凉的环境下,只适合茎叶生长。

水分:喜湿怕旱

土壤和营养: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气、保水排水性能强的肥沃壤土较适宜。

产地分布

中国大蒜的主要产地:中国大蒜之乡——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济宁兖州的漕河镇、临沂市兰陵县、莱芜市、济南市商河县、东营市广饶县、聊城市茌平县、菏泽市成武县,潍坊市的安丘,江苏省邳州市5万公顷大蒜示范区、丰县、射阳县、太仓市,河北永年县、大名县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仁东镇,河南省的沈丘县冯营乡、中牟县的贺兵马村及开封东部等县区,其中以杞县面积较广,祥符区东南大部及通许县北部区域也同样是大蒜产区,上海嘉定,安徽亳州市、来安县,四川温江区、彭州市,云南大理 陕西兴平市及新疆等地。

它原产地在西亚和中亚,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把大蒜带回国安家落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蒜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料,在烹调鱼、肉、禽类和蔬菜时有去腥增味的作用,特别是在凉拌菜中,既可增味,又可杀菌。习惯上,人们平时所说的“大蒜”,是指蒜头而言的。

大蒜的品种照鳞茎外皮的色泽可分为紫皮蒜与白皮蒜两种。紫皮蒜的蒜瓣少而大,辛辣味浓,产量高,多分布在华北、西北与东北等地,耐寒力弱,多在春季播种,成熟期晚;白皮蒜有大瓣和小瓣两种,辛辣味较淡,比紫皮蒜耐寒,多秋季播种,成熟期略早。[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