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葱霜霉病
大葱霜霉病
全株染病的越冬大葱,停止生长,株高降低;叶片加厚、黄变而弯曲。春秋阴雨连绵时,可形成白色霉层,黄变枯萎。再感染的大葱,叶片和花梗上出现黄白色长椭圆形大病斑,表面上有白色霉层,后变为绿色或暗紫色。严重时,病株呈淡黄色枯萎。该病斑上生出杂菌后,有时还形成黑绒状霉层。
目录
基本信息
大葱霜霉病症状
大葱霜霉病主要为害叶及花梗。花梗上初生黄白色较大侵染斑,纺锤形或椭圆形,其上产生白霉,后期变为淡黄色或暗黄色。中下部叶片染病,病部以上渐干枯下垂。假茎染病多破裂、弯曲。鳞茎染病,可引致系统性侵染。这类病株矮缩,叶片畸形或扭曲,湿度大时,表面长出大量白霉。
发病条件
病原菌为真菌.病菌从卵孢子附着于病残体或种子或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萌发,从植株的气孔侵入。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借气流、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再侵染。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气温15℃左右为流行季节,一年主要有两次发病高峰,以9月一10月发病最重。低温多雨和重雾天气病害加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过分密植、重茬地、植株生长不良及大水漫灌时发病也较重。[1]
传播途径
1、大葱霜霉病的病原主要靠菌丝体潜伏在鳞茎上越冬,或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次侵染源。第2年病原萌发,从植株的气孔侵入或以菌丝体在寄主体内蔓延引起发病。
2、大葱霜霉病在田间病株上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借助气流、雨水、昆虫、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孢子囊经传播一旦接触到寄主感病部位,条件适宜时几个小时就可萌发、侵入,其潜伏期较短,条件适宜时只有3~5天。生长季节可重复多次侵染。
3、大葱霜霉病的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5℃,不耐干燥,寿命短,萌发适温为10℃。
发病原因
1、霜霉病的发生喜欢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发病的最适温度是15℃,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病原的潜伏期是5~10天。
2、在春季和初夏,如遇白天温暖,夜晚凉爽,连阴多雨的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尤其是连续的重雾天,常会发生霜霉病的大流行。
3、在地势低洼,土壤黏重,大水漫灌,过于密植,生长不良的地块大葱霜霉病发病也重。[2]
发生规律
田间病残体中的病菌卵孢子和鳞茎中的潜伏菌丝体为主要初侵染菌源。卵孢 子在土壤内病残体中可存活数年。葱类种子中有菌丝体潜伏,种子表面也可 粘附卵孢子,但带菌种子能否传病尚未有定论。越夏或越冬的卵孢子以及鳞 茎传带的菌丝体都能侵染幼苗,形成系统侵染病株。
秋播葱苗染病后,菌丝在秋冬季节随生长点在体内蔓延,2~3月间即出现系 统侵染症状。病部陆续产生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随风雨和昆虫 传播,接触叶片,在叶面水滴中萌芽,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形成局部侵 染。叶片和叶鞘发病部位的病菌向基部蔓延,引起鳞茎感染。孢子囊随雨水 降落在土壤中也能侵染鳞茎。在适宜条件下可发生多次再侵染,形成大流行 。
凉爽高湿的天气有利于病原菌发育和病害发生。气温l5℃左右,降雨较 多时最有利于发病。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东北地区5~6月份)持续阴雨或经常出 现重雾、大雾时,霜霉病可能大流行。地势低洼、大水漫灌、密植和生长不 良的地块发病尤重。夏季温度高,发病受抑制。秋季发病程度也与雨量成正 相关,灌水不当也诱使发病加重。秋季病重田块,翌年春季发病也重。[3]
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
1、选用抗病或轻病品种。假茎紫红、叶管细、蜡粉厚的大葱品种发病较轻
2、发病地避免连作,实行3~4年轮作。保持田园卫生,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及时深耕。
3、选择地势平坦、排水方便的肥沃壤土做苗床和栽植地。
4、雨后及时排水,土壤湿度高时,浅中耕散墒。
5、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定植时淘汰病苗,早期拔除田间系统侵染病株,携出田外烧毁。
化学防治
苗期和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 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 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10天喷1次, 连喷2~3次。大葱叶面有蜡粉,不易着药,为了增加药剂的粘着性,每10千 克药液可加中性洗衣粉5~10克。[4]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