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芒萁
t0164e2956f8feb0e9e.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7679880&sid=7953975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大芒萁

漢語拼音:Dà Mánɡ Qí
別名:大羽芒萁
性味:味微甘、澀,性平
功能:解毒,止血
主治:蜈蚣咬傷,鼻出血,外傷出血

大芒萁,中藥名。為 Dicranopteris ampla Ching et Chiu為裏白科植物大芒其的嫩苗及髓心。具有解毒,止血的功能。主治蜈蚣咬傷,鼻出血,外傷出血。[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大芒萁

拼音名:Dà Mánɡ Qí

英文名:Ample Forked Fern

別名:大羽芒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cranopteris ampla Ching et Chiu

出處

始載於《中國植物分類學報》。

來源

藥材基源:為裏白科植物大芒萁的嫩苗及髓心。

採收和儲藏

春、夏季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植株高達1.5m。根莖橫走,密被銹黃色長毛。葉具長柄,長達80cm;葉革質,無毛,疏生,下面呈灰藍色,葉軸三至四回二叉分枝,分枝處的休眠芽具卵形的苞片,邊緣具不規則的粗齒牙,除末回分枝外,各回分叉的兩側均有1對羽狀深裂的托葉狀大羽片;末回羽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0-40cm,寬8-12cm,羽狀深裂幾達羽軸;裂片披針形,長4-10cm,寬8-10mm,邊緣全緣或波狀;側脈每組有小脈5-7條。孢子囊群生於每組小脈的上下兩側基部的彎弓處,在主脈兩側排成不規則的2-3行。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0-1400m的疏林下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性味

微甘;平;澀

歸經

肝經

功能主治

解毒;止血。主蜈蚣咬傷;鼻衄;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研末敷;或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嫩苗及髓心:味微甘,性平。有解毒止血的功能。用於蜈蚣咬傷、鼻衄及外傷出血等症。[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大芒萁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大芒萁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