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綠蝽
大綠蝽昆蟲名,為半翅目,蝽科。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等省(自治區)。除為害柑橘外,還可為害蘋果、梨、栗、龍眼、荔枝、沙果等。
- 中文學名:大綠蝽
- 拉丁學名:Rhynchocoris humeralis(Thunberg)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昆蟲綱
- 目:半翅目
- 科:蝽科
- 分布區域:四川、雲南、貴州、湖南、廣東、江西、福建、台灣等
- 記錄號:op00420
- 天 敵:黃猄蟻、平腹小蜂、蜘蛛、螳螂等
目錄
形態特徵
成蟲
雌體長19~24毫米,雄蟲略小。體長盾形,一般為綠色,也有淡黃、黃褐或棕褐等色澤。頭部向前突出,口器針狀,平時向腹面彎曲,長度幾乎達到腹末。前胸背板前緣兩側成角狀突出,甚為顯著。[1]
卵
近似球形,直徑約1.5毫米,灰綠色,密布刻點。卵塊常由14粒整齊地排列成1~3行。
若蟲
共5齡,初孵時橢圓形,淡黃色,腹部背面兩側各有8個黑點。第二齡紅黃色,腹部背面有3個黑點,第三齡增至5個。第四齡胸部綠色,腹部黃色,黑斑消失,第五齡全體綠色。
生活習性
長吻蝽在長江流域和華南等地1年發生1代,但台灣可發生2~3代,均以成蟲在隱蔽溫暖的處所越冬。在福建閩侯,4月間成蟲開始活動和產卵,7~8月是若蟲盛發期,也是一年中為害最嚴重的時期。 成蟲常棲息於果實上或葉間,卵多產於葉面,少數在果面上。初齡若蟲群集於葉片或果實上,並不取食。二、三齡若蟲常三五成群,集中於果實上吸食,這個時期最容易引起落果。四、五齡若蟲和成蟲活動力強,常分散為害,也能引起落果,或使果實品質低劣。果面被刺害部位逐漸變黃,但不呈水漬狀,這與吸果夜蛾的為害狀有所區別。[2]
種群分布
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等省(自治區)。
生物特徵
長吻蝽在長江流域和華南等地1年發生1代,但台灣可發生2~3代,均以成蟲在隱蔽溫暖的處所越冬。在福建閩侯,4月間成蟲開始活動和產卵,7~8月是若蟲盛發期,也是一年中為害最嚴重的時期。
成蟲常棲息於果實上或葉間,卵多產於葉面,少數在果面上。初齡若蟲群集於葉片或果實上,並不取食。二、三齡若蟲常三五成群,集中於果實上吸食,這個時期最容易引起落果。四、五齡若蟲和成蟲活動力強,常分散為害,也能引起落果,或使果實品質低劣。果面被刺害部位逐漸變黃,但不呈水漬狀,這與吸果夜蛾的為害狀有所區別。
防治方法
藥劑防治
在初齡若蟲盛期噴藥,藥劑可用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或20%殺滅菊酯2000~3000倍液。用松鹼合劑防治蚧類時可兼治。
人工捕殺
在陰雨天或晴天早晨露水未乾前,成、若蟲不活潑,多棲息在樹冠外圍葉片上,可在此時進行捕殺。另外,在5~9月注意摘除葉片上的卵塊。但有寄生蜂的卵塊應保留。
生物防治
黃猄蟻和平腹小蜂是長吻蝽的重要天敵,加強保護利用對長吻蝽的防治可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