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索貌阅是什么意思

大索貌阅是什么意思"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项以整顿户籍和赋役为目的一场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殊举措。这一措施的实施,增强了隋朝政府对无户籍、无课税关东流民的控制,加强了隋朝政府的统治,为隋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使得隋朝国库充盈走向富强。[1]

其实,检查户口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并一直到清末都在进行。《史记》记载:

"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

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户口调查记录。然所谓"大索貌阅"并非是一般性质的例行户口调查,而是特殊性质的,以大搜捕行动来配合的大规模户口检查。"大索貌阅"是由"大索"和"貌阅"两个词语组合而成的意思,即大规模搜捕和户口检查。

"大索"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的大规模逮捕行动

秦朝时期大索的记载。《史记· 秦本纪》记载:公元前2 3 7年(始皇十年),秦始皇下达《逐客令》,命令在秦国全境搜查没有秦国国籍的东方六国人,并加以驱逐。

始皇三十一年再次进行大索:"始皇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蓝地。见窘,武士击杀盗"这次大索只是因秦始皇在蓝地遇到了强盗,命令关中地区持续进行了20天的搜捕强盗行动。

隋朝时期也有大索的记载。如隋文帝开皇十七年进行了一次"京师大索",具体原因不详。

隋炀帝大业六年进行了一次大索,这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

"旦,有盗数十人,皆素冠练衣,焚香持华,自称弥勒佛,直人宫禁,将为乱叛", "于是都下大索,与相连坐者千余家"。

隋炀帝这次大索的原因是发生了危及宫廷、企图谋杀皇帝的叛乱事件。

由此可见,不论是秦朝还是隋朝时期,大索都是封建专制统治下,最高统治者对全国或局部地区进行的大搜捕,类似于今天警察的大规模搜捕行动。

"貌阅"是常态化的户口例行检查制度,一般每年实施一次

"貌阅"就是以貌取人,是人口进行面审,以核对户籍登记信息的真实性。就如同现在坐火车,需要验证身份证照片与本人是否一致。但古代没有照相技术,只好逐个验首,这就是所谓的验明正身,以防欺诈。

貌阅制度并不是隋朝的独创,之前早已有之 。汉代时期,每年八月份汉朝中央政府要求居民自己申报户口土地等情况。后来出土的《居延汉简》记载,汉代居民申报情况非常详细,不仅包括现有人丁、财物、土地、房物,还详细记载了人丁的身高、肤色。根据居民申报情况,地方官员"县当案比",对辖区人民申报的情况是否属实进行审验。汉代时期的"案比"与隋唐时期的普通貌阅制度是类似的。

目录

那么隋朝时期的貌阅制度是怎样的呢?

隋朝建立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户口检查措施。隋文帝曾对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进行调整。京畿之地设保长、闾正、族正;其他地区则设置保长、里正、党长。然后把民户编制到这些基层组织中,以方便查验户口。同时隋中央政府颁布均田法和输籍法,依据每家资财情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写成 "定簿",根据标准定户等,依等纳税,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出查。这一套办法,既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又遏制了地方官吏的舞弊,更重要的是轻赋税政策,把很多世家大族荫庇的民户吸引了出来,加入到了国家户籍之中。

由于那些民户被国家优惠政策吸引,自愿加入国家户籍库,并不需要"大索",所以,这只是常态化的普通"貌阅"。

隋朝的"大索貌阅"是伴有大搜捕性质的特殊性"貌阅"

隋建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控制民户,征收户税,增加国家财政收人,并调发民役。而赋税和民役的基础是在册的户籍人口。但是,隋朝承接南北朝的动乱时期,在籍人口大多流失,很多人成为了无籍的流民。为了应对这种窘迫局面,"大索貌阅"制度就产生了。

《隋书》记载了隋朝曾两次大索貌阅。第一次是隋文帝开皇三年《隋书·食货志》记载:

"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这一次的大索貌阅针对的是太行山以东的河南、河北地区,这里是北齐的故地,民间有很多隐匿户口的人,而这些人是不会主动加入国家户籍的,只能采取大索的手段。

第二次为隋炀帝大业五年《隋书·裴蕴传》记载:

"迁民部尚书,于时犹承高祖和平之后,禁纲疏阔,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蕴历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皆令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是隋大业五年也。诸郡计帐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

通过第一次大索貌阅,隐匿人口并没有全部搜捕出来,因此,隋炀帝采纳民部尚书裴蕴的建议再次进行大索貌阅。两次人索貌阅,使隋朝的编户籍民增加了近两百二十八万三千人,使得隋朝的赋税来源和力役数量大幅度增加。

通过以上比较,能够看出,"貌阅"和"大索貌阅"在规模和具体做法上有明显的差别。

"貌阅"是常规的户口检查,其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丁口的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小、诈老、诈疾的办法逃避赋役的人。

"大索貌阅"不是常规的户口检查,而是大规模的核实检查户口。它采用大搜索行动,要求全国各地方州县通力合作,一致进行,以防隐匿人口逃往其他县。大索貌阅目的在于搜括那些不主动加入国家户籍的"浮户",这类大规模的举动需要动用众多的人力物力,既兴师动众又劳累扰民。因此,"大索貌阅"不能多次推行,不适合形成常态化检查制度。[2] 总结:大索貌阅是特定条件之下的特殊举措,是全国范围内以搜索隐匿人口为目的的大规模突击性搜索行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打击了地方豪强,加强了隋朝政府的统治,对隋王朝的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都非常有利。但是,在隋朝均田制不完善,新入户籍人口普遍授田不足的情况下,隋朝政府这种大索貌阅的做法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又加派徭役,最终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为隋朝的灭亡埋下隐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