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拟啄木鸟

大拟啄木鸟

中文学名: 大拟啄木鸟
拉丁学名:Megalaima virens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鴷形目
科:须鴷科
属:拟啄木鸟属
种: 大拟啄木鸟
亚   种: 4亚种
英文名称: Great Barbet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大拟啄木鸟[1](学名:Megalaima virens),中型鸟类,背、肩暗绿褐色,其余上体草绿色。头、颈蓝色或蓝绿色,羽基暗褐色或黑色。上背和肩暗绿褐色,或缀暗红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亮草绿色。尾羽羽干黑褐色。食物主要为马桑、五加科植物以及其他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此外也吃各种昆虫,特别是在繁殖期间。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目录

外形特征

体长30-34cm。嘴大而粗厚,象牙色或淡黄色;整个头、颈和喉暗蓝色或紫蓝色,上胸暗褐色,下胸和腹淡黄色,具宽阔的绿色或蓝绿色纵纹;尾下覆羽红色。背、肩暗绿褐色,其余上体草绿色。头、颈蓝色或蓝绿色,羽基暗褐色或黑色。上背和肩暗绿褐色,或缀暗红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亮草绿色。尾羽羽干黑褐色。内侧中小覆羽与背同色,内侧大覆羽草绿色,先端沾染栗棕色;飞羽黑褐色,内侧飞羽铜绿色或草绿色;内侧初级飞羽外翈端部灰色或灰白色。上胸暗褐色,下胸和腹中央绿色或蓝绿色,并缀有乳黄色,两胁黄色,具褐绿色纵纹;尾下覆羽红色,覆腿羽黄绿色。腋羽和翅下覆羽黄白色。虹膜褐色或棕褐色。嘴粗厚,象牙色或淡黄色,上嘴先端铅褐色或黑褐色。跗蹠和趾铅褐色或绿褐色,爪角褐色[2]

生活习性

食性:食物主要为马桑、五加科植物以及其他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此外也吃各种昆虫,特别是在繁殖期间。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有时也成小群。常栖于高树顶部,能站在树枝上像鹦鹉一样左右移动。

叫声:单调而宏亮,为不断重复地‘go-o, go-o’鸣叫。

栖身环境

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中山常绿阔叶林内,也见于针阔叶混交林,最高分布海拔高度可达2500m。

生长繁殖

繁殖期4-8月。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在海拔300-2500m的山地森林中树上,多自己在树干上凿洞为巢,有时也利用天然树洞。洞口距地高多在3-18m之间,洞口直径约7cm,洞深17cm。每窝产卵2-5枚,多为3-4枚。卵白色,卵呈卵圆形,大小为30-39mm×22-29mm,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3]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国家、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中国分布: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西藏南部。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分布
1 大拟啄木鸟滇西亚种 Megalaima virens clamator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
2 大拟啄木鸟滇南亚种 Megalaima virens magnifica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3 大拟啄木鸟西藏亚种 Megalaima virens marshallorum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
4 大拟啄木鸟指名亚种 Megalaima virens virens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东至安徽、浙江、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视频

大拟啄木鸟喂幼鸟 幼鸟叫声

大拟啄木鸟--2019061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