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開元寺(福建省泉州市)
46 661167 efe0ed00fd7bb1e開元寺.jpg

來自 橡樹攝影 的圖片

中文名: 泉州開元寺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176號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 06:00-11:00,15:00-18:00

景點級別: 4A

門票價格: 免費

占地面積: 7.8萬平方米

著名景點: 東西塔、大雄寶殿、甘露戒壇

文物級別: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   代 :宋至清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開元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於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78000平方米。

1982年,開元寺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由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泉州開元寺是22處代表性古蹟遺址之一。[1]

目錄

歷史概況

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傳說泉州巨富黃守恭夢見桑樹長出蓮花,遂舍桑園建寺,初名「蓮花寺」。

長壽元年(692年)改「興教寺」,神龍元年(705年)又改「龍興寺」。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稱開元寺。

乾寧四年(897年)王審邽重建。

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被毀,尋重建。

元代賜名「大開元萬壽禪寺」。

至正十七年(1357年)又被毀。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僧惠遠重建。

永樂六年(1408年)擴建。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崇禎十年(1637年)總兵鄭芝龍等重建大雄寶殿。

民國初年(1911年),轉道和尚任開元寺主持及慈兒院院長,轉物和尚任開元寺監院,圓瑛法師任開元寺都監,共主修繕,改原時難全其功。

1960年重修拜亭和大雄寶殿。

1973年政府撥款重建東、西廊。

1989年後接受海外僑胞捐資,先後重修大雄寶殿、山門和准提禪院。

196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開元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建築格局

開元寺布局,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紫雲屏、山門(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館(弘一法師紀念館)、准提禪院;西翼有安養院、功德堂、水陸寺;大雄寶殿前拜亭的東、西兩側分置鎮國塔、仁壽塔兩石塔,俗稱東西塔。

拜庭兩旁古榕參天,大雄寶殿雕塑技術高超,尤其是粱槽間的24尊飛天樂伎,在中國國內古建築中罕見。殿前月台須彌座的72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後廊的兩根古婆羅門教青石柱,同為明代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來。大殿內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撐殿堂,俗稱「百柱殿」,殿內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莊嚴,是漢地少有的密宗軌制。大雄寶殿之後的甘露戒壇,系中國現存三大戒壇之一,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的24尊木雕飛天。

主要建築

天王殿 開元寺的山門與天王殿合二為一,現存建築建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殿內石柱為梭柱,石柱上懸掛有一木製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該對聯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為「哼哈二將」。

藏經閣 藏經閣原來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錄劉鑒義建造的。元、明時期已經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四年(1925年)圓瑛和尚改建為水泥仿木結構的二層樓閣。樓下為寺僧念經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書3700多卷。

泉州開元寺 五代時的開閩王王審知身居王位,獨霸閩疆,純屬機緣偶然,因此他當了閩王后,就與佛結緣,起大信心,立大誓願,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後舍錢百萬緡造大殿等建築,並搜集一萬兩黃金白銀,研細為泥,請開元寺義英法師寫了兩部金銀《大藏經》,現二樓還保存有殘頁。另外還有元朝如照法師刺血寫成的《法華經》以及泰米爾文的貝葉經。它們是中國珍貴的佛學典籍。除此之外,藏經閣還保存有從盛唐至民國的歷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銅、瓷、木質的大小佛像、菩薩、羅漢、天王、神將等32尊。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及現代高僧弘一法師等名家的字跡和木板楹聯也珍藏在這裡。一樓大廳里還收藏有12口南宋以來的方鍾,其中特別有價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鐵鐘,鐘上鑄有與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號的銘文,是研究台灣與泉州經濟史的資料。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又稱紫雲大殿,是開元寺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後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1637年)遺物。大殿面闊九間,進深六間,建築面積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頂,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橫匾書「桑蓮法界」四字。殿內減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構架,號稱「百柱殿」。殿內鬥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間各有補間鋪作兩朵,盡間僅一朵。斗栱上雕有有「飛天樂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鳥、基督教天使和中國飛天造型於一身,雕刻精美。

開元寺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祇。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後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觀音的首座聖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

大雄寶殿後面的甘露戒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台階上。甘露戒壇始建於宋,明末重建,重檐八角攢尖頂,四周環廊,占地645平方米。壇有五級,最高一層供奉明代盧舍那佛坐像木雕。開元寺甘露戒壇與北京戒台寺、杭州昭慶寺並稱中國三大戒檀。 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於是在這裡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南宋建炎二年(1108年)敦炤和尚認為戒壇不符合規範,又按《南山圖經》改建為五級,其間高低寬窄都有嚴格的限制。後經元、明多次重修,現存建築是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結構。壇頂正中藻井採用如意斗拱,藻井下分五級,交疊上收,如蜘蛛結網,似回紋織錦,結構複雜而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弦、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

壇台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台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着金剛鈎、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髮,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64個。

東西二塔 開元寺東西兩側各有一塔,與大雄寶殿成「品」字形布局,兩塔均為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

東塔 東為「鎮國塔」,始建於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改七級磚塔,今石塔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間重建,高48.24米。 東塔塔平面分迴廊、外壁、塔內迴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樑,搭連於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樑跨度。石樑與梁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東塔於1997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 西為「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初為七級木塔,稱「無量壽塔」。北政和四年(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於東塔十年建成。今石塔為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 開元寺雙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經明萬曆年間泉州八級地震以及多次颱風的考驗,仍屹立不倒。雙塔塔身浮雕精美。

其他建築 在開元寺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築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 ,紀念施主黃守恭。黃氏五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詔安)後裔及海外紫雲家族無不以此為榮。有俗稱「小開元寺」的准提禪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薩;西有尊勝院,現已開闢一部分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有水陸禪寺,以供寺僧棲息。

寺廟傳說

泉州開元寺的檀樾主黃守恭,為軒轅黃帝子有熊氏之後。據《江夏紫雲黃氏大成宗譜》記載,黃守恭為黃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孫,生於貞觀三年(629年),卒於先天元年(712年)。

黃守恭為官泉州(另說,黃守恭家中種桑養蠶,為泉州最早的桑蠶業開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莊。有僧名匡護禪師,向黃守恭求地建寺,黃不給。匡護禪師遂朝來暮往,殷勤日久。

黃守恭對匡護禪師說:「若欲吾地,待吾後園桑樹開蓮花。吾將舍地給你。」匡護禪師歡喜而去。

第二天,匡護禪師又來,對黃守恭說,你後園的桑樹開了蓮花,請去欣賞。黃見花,頗不安,欲拂前言。僧飄然而去,並無蹤跡。

公即染病,三年不愈,桑樹三年開花不絕。

公(按:黃守恭)嘆曰:此僧人非常人也。乃榜貼各街尋之。

僧忽自至。公拜曰,前言已發,故所願也,但未知地要幾許?

僧曰,一袈裟影足矣。公許之。僧以袈裟拋至半天,三百六十莊地盡行遮蔭,黃守恭獻地造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開始,先後建成蓮花寺、興教寺、龍興寺(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開元寺)。

因其處常有紫雲蓋地(另說寺的大殿建成後,忽然天降「紫雲蓋地」,致使殿前大庭一千三百餘年眾草不能繁殖),大書「紫雲」二字揭于山門。開元寺的土地是黃守恭獻的,寺內建檀樾祠,專奉黃守恭的祿位,遵奉黃守恭及其子孫為檀樾主。

視頻

遇見福建泉州大開元寺,在閩南佛國聆聽佛音,感受千年古剎的恢宏歷史

參考資料

  1. 全省降低28個景區(景點)門票價格,新浪網,2018-09-26
  2. 寺院簡介,泉州開元寺,201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