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庾縣

 

 

 

大庾縣一般指大余縣

大余,古稱南安,隸屬江西省贛州市,位於贛、粵、湘三省交匯處,是江西的「南大門」。面積1368平方千米 ,轄8個鎮、3個鄉。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余縣常住人口為264995人。

大余縣是宋代周程理學起源地。名勝古蹟有唐宋所辟梅關和古驛道、南唐丫山靈岩寺宋嘉佑寺塔、宋牡丹亭等,其中嘉佑寺塔、梅關和古驛道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2月,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2020年6月,入選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第一批)名單。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2019年末,地區生產總值約105.57億元,財政總收入約13.70億元。

目錄

歷史沿革

贛州-宋城古韻

名稱說明:大庾縣在1957年因字生僻,改大余縣。

早在新石器時代,大余境內就有人類居住與活動。

夏商周時代屬古揚州域。

春秋戰國時,先屬楚,後屬吳,越滅吳後屬越國,楚滅越後復屬楚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大余屬九江郡,秦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野縣,大余屬之。至西晉屬南野縣地。

南北朝梁大寶元年(550)將縣地由南康郡轉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

陳頊太建十三年(581)歸始興郡分置安遠郡。

隋開皇十年(590)改安遠郡為大庾縣,隸屬廣州總管府始興郡,此為大余建縣之始。

隋開皇十六年(596)廢始興郡,大庾縣亦由縣改為大庾鎮,復入虔州南康縣。

唐神龍元年(705)復名大庾縣,隸屬江南西道虔州。此後,除領屬關係變化之外,大余建縣歷史不變。

宋淳化元年(990)在大余縣治地置南安軍,軍轄大庾、南康、上猶3縣,贛南開始形成南安與虔州(贛州)並列的兩個行政管理區域。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南安軍為南安路總管府,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改南安路為南安府,府治大庾,仍領3縣。

明正德十二年(1517)南京右僉都御使王守仁任南贛巡撫,統領贛湘閩粵八府一州兵力,分十路鎮壓了以謝志山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之後析上猶縣的崇義、上堡、雁湖3里,南康縣的隆平、尚德2里及大庾縣的義安、聶都、鉛廠3里建置崇義縣,歸南安府統轄。清沿明制,大庾縣屬南安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存縣,大庾縣直屬江西省。

1949年8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八軍一四二師四二六團與贛南支隊、北江二支隊、贛南支隊崇庾大隊凌浪中隊、內良起義軍解放大庾。

8月26日成立大庾縣人民政府,隸屬江西省贛州督察專員公署。

9月11日成立中共大庾縣委員會。

1957年5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大庾縣改稱為大余縣(因庾字生僻,推行簡化,方便群眾識字書寫),屬贛南行政公署。

1999年7月撤銷贛州地區行署,成立地級贛州市,大余縣屬之。

行政區劃

1983年,撤銷新城鎮,改設新城鄉,將原新城公社分設南豐鄉、京州鄉、赤石鄉,設立新城區公所。

1984年,撤銷西華鎮建制。

1993年9月25日,撤銷池江鄉、青龍鄉,設立池江鎮、青龍鎮。

1993年10月5日,撤銷新城鄉,設立新城鎮。

1993年11月17日,撤銷樟斗鄉、下壟鎮,設立樟斗鎮;撤銷吉村鄉,設立吉村鎮。

1997年l月14日,撤銷梅關鄉,設立梅關鎮。至此,全縣轄10鎮7鄉:南安鎮、樟斗鎮、新城鎮、池江鎮、青龍鎮、黃龍鎮、吉村鎮、漂塘鎮、梅關鎮、盪坪鎮、河洞鄉、浮江鄉、內良鄉、赤石鄉、南豐鄉、京州鄉、左拔鄉。

2000年5月8日,撤銷盪坪鎮,將洪水寨村委會劃歸浮江鄉,將盪坪居委會、盪坪村委會劃歸梅關鎮;撤銷漂塘鎮、左拔鄉,合併組建左拔鎮。

2000年,全縣轄9個鎮、6個鄉。

2001年3月2日,撤銷京州鄉、赤石鄉、南豐鄉,劃歸新城鎮。

2001年5月9日,撤銷梅關鎮,劃歸南安鎮。

2019年,全縣設有8個鎮(南安鎮、新城鎮、池江鎮、樟斗鎮、青龍鎮、黃龍鎮、左拔鎮、吉村鎮)3個鄉(浮江鄉、內良鄉、河洞鄉) [8] 。縣政府駐南安鎮。

地理環境

大余縣位於贛、粵、湘三省交匯處,是江西的「南大門」。縣域面積1368平方千米。

縣境地處南嶺緯向構造帶東段與武夷山新華夏構造帶南段的複合部,受燕山旋迴和海西旋迴等地質運動的影響,境內北部、西部、南部地勢崛起,中部與東部凹陷,形成三面環山,朝東敞開的丘陵盆地,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部、西部和東南部層山疊嶂,中低山海拔在800米以上,中部丘陵山脈海拔一般在300~500米,東部章江兩岸的平原與崗地海拔在200米左右。海拔在千米以上山峰26座,最高點在內良鄉的天華山,海拔1386.6米,最低點在新城鎮的白田埠,海拔124米。池江盆地是縣內最大的平原水稻產區。全縣山地面積311.17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2.76%,多呈脈狀,逶迤起伏,谷壑交迭;丘陵面積804.65平方公里,占58.86%,屬山地支脈的延伸,多呈樹枝狀和條帶相間分布,以紫紅色岩系丘陵為主,地表呈波狀起伏,分割零亂;平原和崗地面積251.175平方公里,占18.38%,以紅壤、黃壤和沖積土為主,土地鬆軟肥沃,富含鈣、鎂、鉀等礦物成份。

丘陵以紫紅色岩系丘陵為主,平原和崗地以紅壤、黃壤和沖積土為主,土地鬆軟肥沃,富含鈣、鎂、鉀等礦。

縣境自然環境優越,氣候溫和,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水充沛,春溫多變,夏澇秋旱,冬寒期短,無霜期長。年最高氣溫38.4℃,最低氣溫零下7.2℃,年平均溫度18.53℃,年降雨量1563毫米,日照時間1499.3小時,光照率39%,全年無霜期長301天,夏冬時長,春秋時短。

大余河流密布,縱橫交錯,以贛江支流-章水為主幹流的章江流域,在境內有支流537條,河流總長2084.58公里,河流密度1.52公里/平方公里。章江發源於崇義縣聶都鄉的東占腦和鯉魚山中,自西向東貫穿全境流入南康區。按流域面積劃分,有一級支流13條、二級支流27條、三級支流20條。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2.38萬千瓦,可利用水能5.26萬千瓦。章江河自西向東貫境;建有躍進、油羅口、灘頭、峽口、添錦潭等水庫、電站。

自然資源

全縣森林資源豐富,有林業用地159餘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6.2%,其中有林地149.5萬畝,立木蓄積量412餘萬立方米;灌木林地6.6萬畝,散生立木蓄積量14餘萬立方米。在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中,有針葉林83.8萬畝,針闊混交林3萬畝,闊葉林43萬畝。全縣木竹資源按林種結構分,有防護林56.8萬畝,蓄積量144萬立方米;用材林65.6萬畝,蓄積量254萬立方米;薪炭林18萬畝,蓄積量113萬立方米;特種用途林1650畝,蓄積量6108立方米。

大余植物資源有84科667種,分布在縣境林區的國家珍貴、國家重點保護及省級重點保護的樹種有36種,其中國家珍貴樹種有南方紅豆杉、福建柏、閩楠、花櫚木、鵝掌楸、楠木、厚朴、紅豆樹、觀光木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半楓荷、香樟、喜樹、傘花木、長苞鐵杉、竹柏6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榧樹、沉水樟、八角蓮、野茶樹、金毛狗蕨、五味子、草珊瑚、七葉一枝花、木蓮、天門冬、猴歡喜、黃檀、省沾油、青鈎栲、大葉青岡、含笑花、巴戟、雲綿杜鵑、野核桃、多穗柯等21種。野生動物資源有16目37科116種,其中有鳥類11目27科65種、獸類5目10科19種、爬行類23種。分布有雲豹、豹、黃腹角雉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穿山甲、河麂、虎紋蛙、白鷳、鴛鴦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省重點保護動物有赤麂、黃鼬、灰胸竹雞、鷹嘴龜等。

縣境西北部山脈受燕山期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全世界著名的鎢礦床,是享譽全球的「世界鎢都」。境內礦化面積約30平方公里,大小礦脈有3000餘條。礦床礦物類較多、計有48種,金屬礦物以黑鎢礦為主,伴有錫石、輝鉬礦、輝鉍礦、綠柱石、白鎢礦等,非金屬礦主要有石英、鉀長石等。盛產鎢、錫、鉬、鉛、鋅、銅、鉍、鈹、銀等有色金屬,及鉭、鈮、石英石、石灰石、白雲白、瓷土等。

大余河流密布,縱橫交錯,以贛江支流-章水為主幹流的章江流域,在境內有支流530條,河流總長2084.54公里,河流密度1.52公里/平方公里。章江發源於崇義縣聶都鄉的東山展腦和鯉魚山中,自西向東貫穿全境流入南康市。按流域面積劃分,有一級支流13條、二級支流27條、三級支流20條。水能資源豐沛,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2.38萬千瓦,可利用水能5.26萬千瓦。

人口

2018年末全縣總人口310315人,其中鄉村人口156273人,城鎮人口154042人。人口出生率10.11‰,比上年下降2.63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5.22‰,比上年下降1.88個千分點。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余縣市常住人口為264995人。

經濟

2018年,大余縣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245528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2987萬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602040萬元,增長7.2%;第三產業增加值510501萬元,增長14%。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1.6:48.6:39.8調整為10.7:48.3:41.0。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非公經濟增加值809693萬元,增長9.6%,占GDP的比重達65.0%。

2018年,大余縣財政總收入135280萬元,比上年增長9.0%,人均財政收入4353元,比上年增長9.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7714萬元,比上年增長11.4%。全縣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0.9 %,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全年財政支出308454.8萬元,比上年增長21.2%。其中教育支出60123.4萬元,增長14.6%;醫療衛生支出38693.5萬元,增長10.9%;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0647萬元,增長13.4%;公共安全支出13576.4萬元,增長16.4%;科學技術支出6554.9萬元,增長6.3%,城鄉社區事務支出97692.8萬元,增長85.8%;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624.5萬元,下降66.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2107.2萬元,增長7.2%;住房保障支出336.7萬元,下降92.4%。

2019年,大余縣地區生產總值(GDP)1055729萬元,同比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9858萬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442221萬元,增長7.7%;第三產業增加值483650萬元,增長10.8%。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3.6:41.6:44.8調整為12.3:41.9:45.8,一產比重下降1.3個百分點,二、三產業比重提高0.3、1.0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19年非公經濟增加值712228萬元,增長9.4%,占GDP的比重達67.5%,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8年,大余縣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87306畝,增長0.7%。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39730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14812畝,其他作物播種面積32764畝。在農作物播種面積中,早稻面積69600畝,減少100畝;二季晚稻面積80700畝,減少200畝;花生面積17979畝,增加102畝;蔬菜面積89136畝,增加2111畝;果用瓜面積3874畝,增加25畝。年末實有茶園面積924畝,減少1.4%;果園面積62686畝,減少16.9%,其中臍橙面積23365畝,減少25.9%。

2018年,大余縣全年生豬出欄259334頭,比上年增長1.1%;家禽出籠604.7萬隻,下降15.8%。年末生豬存欄143209頭,增長1.2%;家禽存籠128.01萬隻,增長18.2%。全年肉類總產量30040噸,比上年增長-3.9%;水產品產量10953噸,增長1.7%。

2018年末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13780千瓦,比上年增長4.0%,其中運輸機械576台,節水灌溉機械11198台,農用水泵1594台。年末擁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36座,機電灌溉面積14800公頃,全年有效灌溉面積12550公頃,機耕面積16590公頃。全年農村用電量3799萬千瓦時,增長4.3%;化肥使用量(折純量)5176噸,減少31.4%。

2018年,大余縣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531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8%,增加值137091萬元,增長3.95%。

第二產業

2018年,大余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65907萬元,比上年增長28.1%,其中地方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12254萬元,同比增長28.1%。在地方規模以上工業中,鎢產業集群總產值623361萬元,增長32.6%;新材料產業集群總產值57302萬元,增長7.7%;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總產值38600萬元,增長17.0%;食品藥品產業集群總產值20135萬元,增長21.3%。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7%。

2018年,大余縣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817102萬元,增長20.3%;實現利稅總額85324.6萬元,增長21.1%,其中實現利潤總額42030萬元,增長43.6%。

2018年末,大余縣工業園區實際開發面積4.03平方公里,入園投產企業81戶,增加4戶,全年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36000萬元,增長1.3%;全年園區招商實際到位資金126876萬元,增長8.9%;園區內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增長8%。 2018年,全縣工業增加值513245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1%,工業拉動全縣經濟增長3.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2.6%。工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1.2%。

2018年,大余縣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88795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2%。

第三產業

2018年,大余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1581.6萬元,比上年增長10.7%,其中,城鎮市場零售額259359萬元,增長10.7%,鄉村市場零售額52345.7萬元,增長10.8%。按行業分類,批發業零售額69762.2萬元,增長10.9%;零售業零售額169844.3萬元,增長10.1%;住宿業零售額12082.8萬元,增長10.7%;餐飲業零售額59892.3萬元,增長12.3%。

2018年,大余縣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1560.31公里,其中國道63.25公里,省道37.72公里,縣道211.01公里,鄉村公路1206.16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裡程42.18公里;年末擁有載客汽車67輛,載貨汽車1232輛;全年貨物周轉量89398萬噸公里,旅客周轉量14734萬人公里。

2018年,大余縣全年郵政業務收入2961.11萬元,比上年增長9.4%,電信業務收入4956萬元,比上年增長8.8%。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29540戶,移動電話用戶270220戶,新增23357戶。電話普及率達到96.6部/百人(含移動電話),年末互聯網用戶數達到65345戶,新增9846戶。

2018年,大余縣全年接待旅遊觀光人數597.48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9.1%。其中,境外旅遊人數30.85萬人次,增長111.3%;國內旅遊人數578.95萬人次,增長49.9%。全縣旅遊總收入372647.4萬元,增長50.8%,其中旅遊創匯收入2799.65萬美元,增長28.7%。

2018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148319萬元,比年初增加44517萬元,增長4.0%,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912781萬元,比年初增加61568萬元,增長7.3%。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872903萬元,比年初增99268萬元,增長12.8%,其中短期貸款餘額254600萬元,比年初增加10110萬元,中長期貸款餘額227307萬元,比年初增加36215萬元。

2018年,大余縣全年保險機構保費收入16567萬元,比上年增長1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8639萬元,增長18.7%;人身險保費收入7928萬元,增長13.3%。全年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7382.1萬元,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5204.4萬元,人身險各類給付支出2177.7萬元。

交通運輸

323國道橫貫全境,縣城南安鎮距贛州市85公里,距南昌市512公里。

贛韶高速公路(贛州-韶關)橫貫本縣,連接G45大廣高速與G4京珠高速公路。

在建的贛韶鐵路(贛州-韶關)途經本縣,連接京九鐵路與京廣鐵路。

政治

縣委書記:韓相雲

副縣長:曾志平(代理大余縣人民政府縣長職務)

社會事業

2018年末全縣共有普通中學15所,普通中學招生6740人,比上年增加512人,在校學生18696人,比上年增長8.3%,畢業生5237人,增長0.8%;中等職業學校2所,招生數630人,增長3.3%,在校學生1940人,減少6.7%,畢業生743人,增長10.8%;小學97所,其中完小49所,教學點48個,招生數4166人,比上年增長1.2%,在校學生27215人,減少3.5%,畢業生數5053人,比上年增長10.9%。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幼兒園在園人數11886人,比上年減少4.3%。

大余中學新城中學梅關中學南安中學 池江中學吉村中學 黃龍中學青龍中學新城鎮中 樟斗中學左拔中學

東門小學水城小學 南安中心小學 吉村中心小學 黃龍中心小學 大余縣先鋒福商學校青龍中心小學 池江中心小學 新城中心小學 樟斗中心小學 左拔中心小學 赤石小學

2018年全縣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全年演出72場;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246.7千冊;博物館1個,文物藏品1557件;全縣有線數字電視用戶數47080戶,比上年減少4420戶。

2018年末全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17個,其中醫院13個,衛生院11個,皮膚病防治所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監督所1個,鄉鎮衛生防保站5個;醫療衛生機構病床位數2511床;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588人。

2018年末全縣從業人員188502人,比上年增加3571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58815人,鄉村從業人員12968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6%。

2018年末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含離退休人員)49335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8900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0179人,城鄉居民參加合作醫療人數269775人。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9894人,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9647人。

2018年末全縣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62人,城鎮低保人數2509人,農村低保人數10849人。

歷史文化

客家童謠是客家文化的根。客家童謠是以客家話創作、以兒童口吻寫作的客家歌謠,取材於日常生活事物,形式多樣、語言活潑、易於上口,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 。大余縣東門小學開設童謠班,很多孩子還在課餘當了客家童謠宣傳小使者,教同伴一起唱《麻雕子》《月光光》等童謠。黎林生已收集本地客家童謠200餘首。

大余是理學的發源地,理學思想的聚合地和集散地,衝散着豐厚的理學內涵和濃郁的理學文化氛圍。宋慶曆五年(1045年),理學宗師周敦頤調任南安軍司理參軍,公務之餘經常讀書、思考和寫作,在這裡奠定了理學的基礎,教授了「二程」兩個理學大師,並創立了道源書院。

風景名勝

嘉佑寺塔位於縣城東獅嶺山麓的南安板鴨廠旁,因塔屬原嘉佑寺院內建築故名,是縣內歷史最久的一座古塔,距今2000多年歷史,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專家考證,此塔有唐代風格,是不成熟的宋塔,雖歷經千年,多次修繕,依然雄偉屹立。

丫山風景區是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內有瀑布20多處。位於大余縣城東10公里處,323國道從丫山山腳穿過,經景區公路可直達丫山腹地。是一處山、林、泉、湖、瀑、洞等自然景觀和寺廟等人文景觀構築而成的綜合性景區。因最高峰雙秀峰呈「丫」形而得名。丫山古時即以佛教活動和遊覽勝地聞名遐邇。

景區地屬中原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其最高峰丫山(又名雙秀峰)為906.2米,森林植被複雜,植、動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其中植物660餘種,野生動物116種。景區以靈岩寺而聞名,靈岩寺與廣東南華寺一脈相承,始建於南唐,坐北朝南,依山勢呈台階式布局,具有明代建築風格的磚木結構建築群落,是「江西有數,贛南為盛」的佛門聖地。景區內的龍山瀑布群景區,座落在長約4公里的峽谷內,有大小瀑布20餘處,最高一處近60米。

牡丹亭公園是一處集名勝古蹟、地文景觀、風土人情為主,溶文化、古蹟、建築、娛樂為一體的文化主題景區。位於縣城東部東山之麓,章水之濱,占地面積15公頃,一面靠山,三面環水。全園布局結構分五個遊覽區,以後花園遊覽區景致最佳,園內有牡丹亭、芍藥欄、綠蔭亭、舒嘯閣、蕉龍亭、梳妝檯、玉池、玉池精舍、梅花觀、麗娘冢等景觀,其中牡丹亭為園中十景之最。牡丹亭公園景觀以歷史文化為背景,藝術地再現了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的人文景觀,構成了一組情趣盎然的園林勝景。

三江口原始森林位於縣城西北23公里的洪水寨南源山中,海拔400—900米,屬省級森林公園,存有林木在三江口河兩岸,約五公里長,總面積1200萬平方米。進入三江口林區,可見古木參天,濃蔭蔽日,沿途峰巒疊嶂,溝壑縱橫,且多處瀑布錯落其間,山上既有美麗的白鷳,也有珍貴的獐、鹿等。河谷多大青石,像牛、像豬形態各異。全年氣候涼爽宜人,平均氣溫15.6℃,是天然的避暑之勝地。

丫山龍山瀑布群地處丫山腹地,距縣城9公里,全長約4公里,呈階梯狀分布,有大小瀑布20餘處。景區內植被呈原始狀態,山溝縱橫、懸崖峭壁、植被茂盛。

世界鎢都」景區是大余縣重點風景名勝區,現正申報國家礦山地質公園。景區由雅丹沙漠城及地華山鎢礦為代表的「世界鎢都」礦業資源景觀舉世聞名。雅丹沙漠城,位於縣城西南5公里處的燈芯橋附近,距323國道500餘米,是一處人造沙地構成的蝕余景觀,由西華山鎢礦為主的選礦廢棄的尾沙組成,由於年深月久,尾沙越積越多,又經過長期風侵雨襲和人工取沙,造就了奇特的「山巒」、「物象」,有的形似城堡,有的似「蛟龍擺尾」,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成為了雅丹沙漠城。置身其中,猶如進入茫茫大戈壁,既可赤足細沙中享受「沙療」樂趣,也可乘滑沙板滑翔沙漠天地。地下迷宮,位於縣城西北9公里處的西華山鎢礦總窿口230中段。是大余「世界鎢都」的中心礦區,經過了近百年的開採歷史,井下採礦坑道縱橫交錯、上下連通,形成一個龐大的礦井群,猶如一座地下迷宮,遊客可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乘坐礦山小型電動車進入鎢都心臟,觀賞這個如夢幻般的世界,目睹地質科學的神奇,領略「世界鎢都」的博大。另有地質標本陳列館等景點,是一處集地質考察、探險求知、地抗神遊為一體的鎢都工業文化旅遊景區。

庚嶺雅丹沙漠城距縣城5公里,是一處人造沙地構成的奇特景觀。

劉伯堅烈士墓坐落在縣城北郊金蓮山革命烈士陵園內。墓坐北朝南,墓冢為長圓丘狀,長5.13米,寬5.45米,丘頂高1.54米,四周有半圓形過道護墓,水磨石墓碑,上書「劉伯堅烈士之墓」,碑左右兩側鐫刻碑文4塊,四周蒼松翠柏,綠樹成蔭。墓區前坪正中聳立劉伯堅烈士半身銅像,像基正面刻原國務院總理李鵬親筆題詞:「劉伯堅烈士永垂不朽」,兩側碑刻烈土的《帶鐐行》、《移獄》詩篇。與劉伯堅烈土相伴的還有自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起壯烈犧牲的141名革命烈士。這裡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時節,中小學生、各團組織等都會到烈士墓前掃墓,悼念革命先烈。青山有幸埋忠骨,為了紀念這位黨和人民的英雄赤子,大餘人民於1972年在劉伯堅犧牲的金蓮山修建了劉伯堅烈士墓,1992年元月,當地人民政府又在這裡修建紀念碑暨安放了劉伯堅烈士塑像,讓子孫萬代瞻仰學習先烈的業績,前國家主席楊尚昆、國務院總理李鵬先後分別為紀念碑親筆題寫了「劉伯堅烈士永垂不朽」!

地方特產

大余是傳統的客家食品大縣,數千年流傳下來的客家食譜造就了南安板鴨、多味花生、風味芋荷、梅關燙皮等市場上叫得響的土特產。

南安板鴨:1986年獲部優及國家銀質獎,1988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 。

大余多味花生:選用優質花生米、麵粉、白砂糖、植物油、天然香料精製而成。

南酸棗糕:選用江西大余山區特有的天然、野生南酸棗為原料,採用特殊的工藝製成。

臍橙:其果皮可做涼拌菜,味美,有消氣健胃之功效;果仁可清火、美容、抗癌、降脂。

大余甜柚:果實11月上旬成熟,耐貯藏,在自然狀態下可貯至翌年4月。具有清肝明目、滋心潤 肺、止咳化痰、降低膽固醇等保健功效。素有「天然罐頭」、「果中珍品」之美稱 。

湯皮:以大米加水磨成漿,置於簸箕內,搪成薄漿,入鍋內蒸熟即可食,可隨意加佐料或置漿內一起蒸熟。或伴熟搪皮吃,也可將熟搪皮切成小塊或絲條, 曬乾備用。絲條多用水煮,俗稱水搪皮或搪皮絲。

黃元米果:春節前加工製作,是大余縣傳統風味小食品。黃元米果歷史悠久,用大米加工而成,屬客家特色點心之一,是贛南客家人十分喜愛的食品和送禮待客佳品,在明朝正德年間就被列為貢品。贛南、粵東、閩西和零散分布的客家地區都有製作食用黃元米果的傳統。

薯子酒:主要原料是毛薯、米粉和客家米酒。

「荷包胙」(荷包肉):流行於原南安府,也就是今天的南康、大余、崇義、上猶一帶。相傳,乾隆時大餘人士戴衢亨高中狀元宴請四方鄉鄰,用本地的荷葉把經過料理後的豬肉包成「狀元帽」的形狀,經蒸熟後贈送來客,這道「荷包胙」因而得名為狀元菜。「荷包胙」的製作講究色香味形。豬肉要選擇上好的家豬肉,瘦肉和肥肉按要求搭配並切成一寸見方的形狀。

客家釀豆腐久負盛名,是客家三大名菜之一。把豆腐斜切成約一寸見方的三角塊,投入油鍋中炸一會,再橫切開,在裡面塞入豬肉、糯米、大蒜、五香、辣椒粉等拌成的半熟佐料,吃時再撒上些胡椒麵、蔥花,其味鮮美無比。正月期間有客來訪,這個菜被作為整個酒席的頭道送酒菜,獻給親友。釀豆腐鮮嫩滑香、營養豐富,是客家人過年的保留菜式。

艾米果:用大米和艾草磨漿並炒熟製成各種形狀的果品,置蒸籠內蒸熟,吃起來,有一股獨特的藥草香味。分有餡的和無餡釣兩種。艾米果可隨意造型,可揉做牛、豬、狗、雞等12生肖式樣,也可以作成艾草糕食用。多於清明時農閒合家蒸作。 香芋扣肉:屬地地道道的大余特色菜。用五花肉切成約0.5公分厚,煮成八成爛後油炸。香芋頭也切同肉一樣厚度油炸成金黃色,與五花肉一塊塊相隔、相扣,放入調料。

著名人物

戴衢亨,字荷之,號蓮士,大余縣人,生於清乾隆十九年。7歲能詩文,17歲中舉, 在天津向乾隆帝獻詩,大受賞識。乾隆四十三年,中戊戌科狀元。授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時稱小軍機),輔佐乾隆帝處理軍國要務、官員任免和重要奏章;曾隨乾隆帝南巡。嘉慶二年,以侍讀學士加三品卿銜兼軍機大臣(時稱大軍機),輔佐嘉慶帝除去權臣和珅,抄沒其家產,責令其自殺,清除其餘黨;整頓刷新吏治;整理財政,節約開支,不加賦稅,百姓稱頌。後任兵部尚書(從一品),專任將帥,鎮壓了堅持9年的白蓮教起義。 又任工部、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土。嘉慶十五年拜體仁閣大學土(正一品)兼管工部。次年病逝,終年57歲。溢文端,贈太子太師。清代大學士是名義宰相,軍機大臣是實際宰相。戴衢亨任軍機大臣達15年,又拜大學士,在清代漢人官員中屈指可數。一生辦事謹慎,為官清正,深得嘉慶帝信任。著有《震無咎齋詩稿》、《南安詩草》。

戴第元,字正字,號省翁,衢亨之父,乾隆丁丑科進土。授編修。曾主江南、山東、湖北鄉試。官至太僕少卿。 叔父戴均元,字修原,號可亭,乾隆乙末科進士,翰林院編修,五任江南等省主考,四任四川等省學政,三任會試總裁,二讀殿試朝考卷,賞戴雙眼花翎,受宮保銜,任軍機大臣,拜文瀾閣大學土。

戴心亨,字習之,號石士,衢亨之兄,乾隆乙未科與叔父同登進土,翰林院編修,先後典試江南,視學湖北。四人均才大學博。以其一家同出兩相四進士,譽為「西江四戴」。

吳昌德,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

榮譽稱號

2019年5月,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19年7月,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

2019年12月,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2020年6月,入選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第一批)名單。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

2021年4月,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2021年4月16日,入選江西省首批「美麗宜居與活力鄉村(+民宿)」聯動建設試點縣公示名單。

2021年11月,擬認定為2021年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