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坦鄉位於祁門縣,區域面積為92.63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19%。全鄉轄6個村、30個組,1235戶4271人,其中農業人口4141人,全鄉勞動力2718個。 該鄉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峰1090米,水系是大洪河,發源於大洪嶺南麓,是閶江的源頭。[1]

目錄

鄉鎮簡介

大坦鄉區域面積為,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19%。全鄉轄6個村、30個組,1235戶4271人,其中農業人口4141人,全鄉勞動力2718個。 該鄉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峰1090米,水系是大洪河,發源於大洪嶺南麓,是閶江的源頭。耕地面積3300餘畝,其中水田2800畝,人均0.7畝,茶園4880畝,人均1.2畝,年產干茶110餘噸,有林業用地110000餘畝,人均近30畝,其中有林地96700畝。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31萬元,比上年增3.1%;財政收入29.8萬元,占任務的101.4%;農民人均純收入1480元,比上年人均增收113元。[2]

人文歷史

安阜橋亭

安阜橋亭位於祁門縣大坦鄉大坦村頭公路邊,南北走向,單孔,青石砌築而成,橋全長(含西側亭)27.5米,寬6.3米,橋高6米,跨度9米.橋上建有廊亭,橋西有座二層樓閣,青石題額"東維攬秀"、"西儷昭華",樓閣設圓券門各一,有什錦花窗數孔(其狀為葫蘆、菱狀、六角等形),造型秀美。

環境介紹

自然環境:該廊橋所在大坦鄉位於縣北,東北與黟縣接壤,東南與柏溪鄉毗連,西南與胥嶺鄉為鄰,西倚古溪鄉,西北與雷湖鄉相連。境內北部為山地,中、南部屬丘陵地帶,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峰1090米,水系是大洪河,發源於大洪嶺南麓,是閶江的源頭。氣候溫暖濕潤,平均溫度15.2℃,年降水2120毫米。

人文環境:該廊橋所在大坦鄉政區東西長11.4公里,南北寬14.4公里,面積92.63平方公里.轄6村3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281餘人.境內文化遺存豐富,保存着大量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古祠堂、古橋樑等古建築及古遺址。

楓林街

雖比不上屯溪老街豪華,熱鬧,但卻不失它自身那份古樸與之神秘色彩!

大洪嶺

大洪嶺本名大共山,以山洪奔瀉改名。位於鄉境西北,舊為祁門、石埭之分界,海拔789米。上下綿長20里,百步九折,依山臨溪,懸崖絕壁,十分險峻。明萬曆年間(1573-1619),鄭孀婦曾捐金修築,經過兩百多年,多已傾圮。清道光三年(1823),祁、黟兩縣士紳勸捐重修,歷時六載,耗資六萬金,開山鑿石,更曲為直,化險為夷,以石鋪路,寬至丈余,綿延50餘里。臨崖處築石欄護板,建石橋三座,險道變為坦途,成為徽州通向省會安慶的主要通道,官橋民,行人商旅,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故有"省會通衢"之稱。嶺頭舊有路亭,亭柱楹聯:"大地回春,從鳥聲喧飛巧燕;洪山聳秀,萬龍翔集似聞雷"。大洪嶺因其扼南北咽喉,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元時,曾在山下設大共鎮,為控扼之所。清咸同年間,太平軍在此與清軍發生多次渡江後奔襲至大洪北麓,一路正面。[3]

參考文獻

  1. | 大坦鄉
  2. [htt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鄉鎮簡介]
  3. | 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