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同小吃

在山西大同,你若繞開那些大酒店專往美食街尋覓小吃的話,除了刀削麵,你還會發現許多帶着"大同味"的美食。如:莜麵栲栳;應州牛腰;面麻片;羊雜割等,這些小吃都不會讓大家失望。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大同小吃

備 註:加上各種佐料

地 區:山西大同

例 子:莜麵栲栳

莜麵栲栳

莜麵栲栳(用 莜麥面蒸製而成),配之 羊肉 臊子,加上各種佐料,在西街和九龍街上的九龍飯店、雲中飯店、 水餃 鍋貼館等都會使您一飽口福。

應州牛腰

雁門關外的應縣城內,不僅有一座馳名中外的應州木塔,而且還有一種名叫牛腰的傳統食品,頗負盛名。

應縣在唐五代以後一度成為北方的經濟、軍事重鎮,遼金時期屬西京道,經濟十分繁榮。後幾經戰亂,逐年荒涼凋敝。但到清代中期,這裡經濟又有了起色。當時應縣是北方省區佛教徒到佛教聖地 五台山朝聖的必經之地,且過往遊客、商人甚多。起初當地有麻花、 黃糕、麵餅幾樣食品,飯館生意十分清淡。當時應縣城內有個叫於義的飯店掌柜,因生意不景氣,非常着急。一天他做麵餅時,由於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 白面和糖稀和起來,做成了麵團,但和起來,無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試着捏成小餅放入炸麻花的油鍋里炸制,撈出一吃,味道甜潤,越嚼越香,而且顏色很象煮熟的牛腰。於是他試着又做成牛腰形狀,一起炸好,端給客人們品嘗,立刻受到人們的好評。從此於義就專門做起了這種食品,他的飯鋪也就因此興旺起來,其技藝也代代相傳至今。

1900年農曆8月,應州知府得知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懷仁城裡,特地把牛腰貢給他們品嘗,受到好評,慈禧還真以為是牛腰呢!民國初年,製作牛腰得技藝又傳到於自林先生手裡,內蒙、河北、太原客人到了應縣。至今仍然以一嘗應縣牛腰為快。

羊雜割

羊雜割,為 山西的一種 地方小吃。據傳, 山西人吃雜割始於元朝,雜割一名還是 忽必烈之母所賜。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入中原,路經曲沃縣時,其母莊聖太后染疾,曲沃名醫許國楨為其診治痊癒,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御醫。許母韓氏善主廚,隨其子侍奉莊聖太后。韓氏見蒙古人吃 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淨,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嘗後,讚譽不止,即賜名「羊雜酪」。從此逐漸流傳,成為民間 風味小吃。

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 雜割(曲沃)講求水熬煮,原汁原湯,湯色乳白,其味醇香。製法大致是清洗、熬煮、 切配、對湯四步程序,工藝精細;中路(太原) 雜割料全,熬煮、對湯時均加了蔥、姜、香菜澄,還有的加 粉條、豆腐,另有一番風味;北路(大同)雜割的吃法和製法均顯得粗獷,大鍋置火上,連湯帶料 一鍋燴煮,隨食隨留,不拘形式。

在大同, 羊雜割通常被老百姓叫做羊雜,而且羊雜在大同也是分得好幾種吃法,有全羊雜,就是通常講得北路羊雜割,一般是一鍋都是羊下水(內臟)加有辣椒,油料等配料做成。還有由 羊血和大同特有的 粉條組成的,還有就是全羊雜里加粉條的。一般在大同羊雜作為早飯和晚飯的居多,在街邊地攤,喝上一碗辣油湯的羊雜,滋味盛爽啊

棒棒雞

相傳明清時期,在雅安的偏遠山區,有人特好美食,經過長期的鑽研和湯料搭配實踐,烹製的雞肉味道上佳,絕密高湯與紅油飄香,讓人垂涎欲滴!但當時生產力落後,雞肉是一種奢侈享受,只在逢年過節才吃上一次,有人想出妙招,把整隻雞切成很多薄片,按片銷售,收到奇效,銷量出奇的好。「雞片」名聲大嘈! 此後又出現一個新問題:僅憑菜刀無法將每片雞肉切勻,顧客在購買時也常挑剔大小。有人冥思苦想後,改用木棒敲打刀背,將雞切成均勻薄片的同時,原汁高湯與紅油更透徹的滲入雞肉,滋味更佳!宰切時,一人持刀一人持棒,配合默契;木棒敲擊刀背時,發出的聲音隨力量輕重而變化,抑揚頓挫,自成節奏,給人以聆聽樂曲般的感覺,故名「棒棒雞 」!

面麻片

代州面麻片,歷史悠久,以片薄、質脆、香甜可口著稱,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據說,清朝末年,一位在江蘇做官的代州人特別喜歡吃江蘇的 麻片。告老還鄉時,便帶了一名專做 麻片的廚師回鄉,在家做麻片,供自己食用。後來這位廚師將其技藝傳給了代州人,經代州人的改進,製成了獨具特色的代州 麻片。代州城有名的商號「聚星瑞」、「興盛齋」、「富成齋」、「天興昌」、「巨盛齋」、「福盛魁」等,主營面 麻片,並向州外推銷,享譽山西

刀削麵

面要揉成尺余長的筒狀,削麵時,人站鍋前,一手托面,一手持刀從上向下往鍋里削。削出的 麵條呈三棱形,寬厚長度一樣。工藝精巧的廚師削出的 麵條「一根落湯鍋,一根空中飄,一根剛出刀,根根削麵如魚兒躍」。雪白的 麵條配上不同的湯汁和肉粒,別有一番風味。人稱山西人是「醋老西兒」,所以調料里醋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一小勺鮮紅的辣椒油,色香味俱全,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碗。說起 刀削麵還有一段典故:據傳當蒙古韃靼侵占中原後,為防止漢人造反,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器具全部沒收,每十戶人家只能用一把廚刀輪流做飯。有位老漢想取刀做面,不料刀已被別人搶先拿走了。老漢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塊薄鐵皮,就用這個切吧!他把揉好的麵團放在一塊木板上用左手端好,右手操起鐵片就削了起來,薄薄的面片飛入鍋中後不住地翻滾,很快就煮熟了。[1]

參考文獻

  1. 大同小吃香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