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蛇总管
大叶蛇总管 |
大叶蛇总管,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显脉香茶菜Rabdosia nervosa (Hemsl.) C. Y. Wu et H. W. Li的全草。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具有利湿和胃,解毒敛疮之功效。常用于急性肝炎,消化不良,脓疱疮,湿疹,皮肤瘙痒,烧烫伤,毒蛇咬伤。
中文学名 | 大叶蛇总管 | 科 | 唇形科 |
别称 | 藿香、山薄荷、铁菱角、蓝花柴胡、脉叶香茶菜 | 属 | 香茶菜属 |
界 | 植物界 | 种 | 显脉香茶菜 |
门 | 被子植物门 | 分布区域 | 陕西、长江中下游、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采收时间 | 7-9月 |
目 | 管状花目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60g;外用适量 |
目录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微辛、苦,性寒。
归经
归肺、脾经。[1]
功效
利湿和胃,解毒敛疮。[2]
主治
相关配伍
- 治急性传染性肝炎:大叶蛇总管15-60g。水煎服。
- 治毒蛇咬伤:大叶蛇总管15-60g,水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伤口周围。
- 治脓疱疮[注 1],湿疹,皮肤瘙痒:大叶蛇总管鲜草水煎,洗患处。(1-3方出自《广西中草药》)
- 治烧烫伤:取大叶蛇总管叶或茎配方研细末,调油涂敷患处。(《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形态特征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茎方形,全株被毛。叶对生;椭圆状卵形或披针状卵形,长3~8厘米,宽1~3.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边缘有粗锯齿,基部渐狭,下延于叶柄;叶背有透明腺点,脉上有短柔毛。圆锥状豪伞花序,对生于叶腋或顶生于株端;苞片披针形;花紫色或淡红色,唇形;花萼钟状,有5齿和10条脉纹;花冠上唇反折,4裂,下唇作船形,基部狭;雄蕊4,2强;花柱2裂。小坚果宽倒卵形,褐色,有腺点,顶端有毛,外有宿萼。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高达1m。密被倒向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5-1cm,被微柔毛;叶片狭披针形,长3.5-12cm,侧脉两面隆起,上面仅脉上有微柔毛,下面近无毛。聚伞花序具梗,5-11花,于茎顶组成疏松的圆锥花序,花序轴及花梗均密被微柔毛;苞片狭披针形;小苞片条形,细小;花萼钟状,长约1.5mm,外密被微柔毛,齿5,披针形,锐尖,与筒等长,果时萼增大,呈宽形,被微柔毛。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相关论述
- 《南京民间药草》:“舒气,助消化。”
- 《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除湿消肿。主治急性传染性肝炎,毒蛇咬伤,脓疱疮,湿疹,皮肤瘙痒。”
- 《全国中草药汇编》:“外用治烧烫伤。”
视频
注释
- ↑ “脓疱疮”:名“传染性脓疱病”,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通过接触传染的浅表皮肤感染性疾病,以发生水疱、脓疱,易破溃结脓痂为特征。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大疱性和非大疱性脓疱疮两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