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三七
大叶三七 |
中文学名:大叶三七 拉丁学名:钮子七 别称:钮子七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伞形目 科:五加科 属:人参属 |
大叶三七,别名竹节参、竹节三七、扣子七、钮子七,学名 Panax pseudo-ginseng Wall.var.japonicus (C.A.Mey) Hoo et Tseng ,多生于阴坡林下用 途 根状茎、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顺气健胃、止血滋补等。[1]
目录
大叶三七形态特征
本变种根状茎竹鞭状或串珠状,或兼有竹鞭状和串珠状,根通常不膨大,纤维状,稀侧根膨大成圆柱状肉质根,中央小叶片阔椭圆形、椭圆形、椭圆状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稀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最宽处常在中部,长为宽的2-4倍,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楔形、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细锯齿、重锯齿或缺刻状锯齿,上面脉上无毛或疏生刚毛,下面无毛或脉上疏生刚毛或密生柔毛。
分布范围
分布甚广,北自甘肃(西和、天水)、陕西(太白山)、河南(卢氏),南至云南、广西(九万大山),西起西藏南部(聂拉木、亚东),经四川、贵州、湖北(兴山)、湖南(新宁)、安徽(黄山)、江西(九宫山、庐山、铅山)、浙江(天台山)至福建北部(武夷山)。生于森林下或灌丛草坡中,海拔1200-4000米。越南、尼泊尔、缅甸、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根状茎、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顺气健胃、止血滋补等。
大叶三七本种提示
本变种根状茎有活血去瘀、消肿镇痛之效,可代三七供药用。
峨眉三七(变种) var. wangianus (Sun) Hoo & Tseng 小叶片较狭,长宽比例较大,小叶柄也较长,但发现有过渡类型,应并入本变种作异名处理。
本变种的根状茎是横生的,假人参(原变种)的根状茎以前被误认为直生或斜生的(这是观察上错误),因而将其分为两种,实际两者的根状茎都是横生的,其他形态也近似,所以作为假人参的变种处理比较适宜。
本变种的根状茎变异性很大。早年,在标本较少的情况下,将竹鞭状者定名为竹节参 Panax japonicus C. A. Mey. 将串珠状者定名为珠子参 Panax major (Burkill) Ting(或作为变种)。但根据近年采到的大量标本看,其根状茎除竹鞭状和串珠状的单生型(图版22:7、10)以及因串珠节间短缩而成类竹鞭状根茎外,还有典型竹鞭状及串珠状同生于一个植物体上的混合型(图版23:2-3)。典型竹鞭状根状茎的植株不仅分布于长江以南,位于北纬34度以北河南卢氏县的熊耳山也有出产,且与典型串珠状的植株同生于一地。串珠状根状茎植株不仅产于黄河以北,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天台山等也有发现。而典型竹鞭状与串珠状混合型根状茎植株,不仅个体数相当的多,时常可以发现,且分布地区也广,西藏、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等都有发现,随着今后调查工作的普遍和深入,相信必将会发现更多,决不是个别现象。不能过分强调单生型根状茎作为分类特征的重要性,而对其混合型不加重视。这样在同一株植物体上就会发生:挖出其前端竹鞭状根茎时定名为竹节参,挖出其混合型根状茎时定名为珠子参。其他的变种如羽叶三七(变种)var.bipinnatifidus (Seem.) Li 和狭叶假人参(变种)var.angustifolius (Burkill) Li 的根状茎也与本变种同样有竹鞭状、串珠状及兼有竹鞭状、串珠状的混合型等三种类型,看来根状茎如此的变异是本种内某些变种共有的现象。这些变种内,具不同根状茎的植株,却又被公认各为同一变种,并未根据根状茎的不同类型而细分为不同的种或变种。在同一属内对不同的种或在同一种内对不同的变种采取不同的分类标准,这是不符合自然现象的,这样的分类方法,也将会引起更大的混乱。
竹节参和珠子参虽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商品药物,但竹节参商品的原植物实际上除本变种的竹鞭状根茎外,还包含假人参(原变种)、狭叶假人参(变种)以及羽叶三七(变种)等几个不同变种的竹鞭状根茎。同样,珠子参商品的原植物也不止1种,它是本变种、羽叶三七(变种)、秀丽假人参(变种)等几个不同变种的串珠状根茎的混合物。商品药物既未按原植物不同的变种而分别出售其根状茎,但如将其作为某一原植物的名称,必然要引起很大的混乱。不但本变种是“珠子参”,凡有串珠状根状茎的变种,如秀丽假人参(变种)、羽叶三七(变种)等也就成为“珠子参”了。同样,如果那样做,不但本变种是“竹节参”,凡有竹鞭状根状茎的变种,如假人参(原变种)、狭叶假人参(变种)、羽叶三七(变种)等也将是“竹节参”了。因此,“珠子参”和“竹节参”既作为综合的商品药物名称,就不宜再用作特定变种的植物名称,才可避免混乱。
同时,《植物名实图考》的珠子参为桔梗科的党参属植物(Codonopsis forrestii Diels),也会与其相混淆。竹节参和珠子参的花、果、叶的形态十分相似,又有混合型的根状茎存在,据吴征镒(1975)文献,其化学成分和含量也相同,而其三萜成分组成的含量完全一致,两者的功效又是一样,将其合并为同一变种,正可避免使用上的混乱。
种植技术
根茎药用,能去淤生新、止痛止血,主治跌打损伤。选地:三七多系家种,栽培土地宜选择向阳山坡。土壤一般以沙质黑壤土为佳,灰土次之,红土更次。粘土不宜栽培。选地是引种三七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宜选海拔700―1500米、东阳、坡度10―20度的山坡。海拔400米以上的低山区或丘陵平原地区,病虫害比较严重,而且叶片常出现早期脱落现象。经验证明,宜选阴凉通风,最好西面有高山遮阴的山坡为好。 搭棚:搭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木柱、木横梁结构的天棚,即用木条、竹条构成,棚高5.5―6尺。另一种是木柱铁线结构的天棚,即用铁丝代替横梁,柱距8尺左右,每亩需木柱120―130根,棚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光照和温度。根据不同季节和温度的高低而进行调整,春季日光投射的角度小,光较弱,可以稀盖,一般透光度可为65%―75%,以后随光照的增强和气温的升高而逐渐加密,一般北坡直射光少,可盖稀些,南坡光强可盖密些。
作畦:作畦一般需顺坡向作畦,以利排水和田间操作。畦宽为1.8―2尺,畦高5―6寸,畦长可随地形而定,沟宽1尺,畦面呈鱼背形。作畦后,于畦面每亩施基肥30―50担,基肥的比例为牛粪70%、草木灰30%。若有磷肥(过磷酸钙、骨粉)再加30斤左右。基肥必须腐熟后施用,均匀撒布在畦面,与土壤充分混合。
选种播种:选三四年生三七所结的果实中成熟和饱满的种子,在冬季10―11月间,随采随播,播后用以肥料混合之火土覆盖一层,上面再盖草皮一层,促进其种子发芽。采用点播方式,行株距为3×2寸或3×3寸,每亩需种28―32万粒,覆土4―8分厚,稍压后再覆盖一层稻草(稻草要切成2―3寸小段,用石硫合剂消毒),以防止杂草生长和水分蒸发,又可防止阴棚漏雨打烂畦面,影响幼苗生长。覆盖厚度为0.3―0.5寸,覆盖畦面约80%。
易地移植:三七在苗床生长一年后(俗称“籽条”)必须易地移植。移植的新地须与苗床用同样方法整理,最好在大雪或冬至期间进行。将苗床的“籽条”掘起,剪去茎叶,俗称“棵子”放入穴中,施以混合肥一撮,覆盖本土寸许,按7×6寸或8×6寸行距开沟,沟深1―1.5寸,栽苗时,使苗与沟底呈20―30度角,边栽边盖土,厚度以不露出芽头为准,不宜太厚,再盖约0.3―0.5寸厚的碎草,以不见土为原则。
调整天棚:天棚透光度大小,对三七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透光度过小,植株细弱,容易发生病虫害,而且开花结果也少;透光度过大,叶片变黄,易出现早期凋萎现象。一般春季透光度为60%―70%,夏季稍小为45%―50%,秋分后气温转凉,透光度可逐渐扩大为50%―60%。
除草追肥:不论一年或两年以上园地,必须做到见草必除。施肥每年至少4―5次,多则7―8次,约每隔1―2个月追肥一次,第一次约施草木灰150斤、草皮灰500斤,在出苗达70%时进行。第二次在4月份左右,展叶时,每亩施混合肥200斤(牛骨粉30斤、过磷酸钙50斤,发酵后施用。)第三次在5月份,施混合肥200斤。第四次在7月份,施绿肥(将绿肥切碎沤制发酵),将发酵好的绿肥均匀撒布畦面。
冬季护理:主要是清除残叶,稀疏围篱(调整透光度为70%―80%),全面消毒一次(天棚、地面、围篱全面用0.2―0.3度石硫合剂消毒),目的是为了调整棚内温度、湿度和减少越冬病虫。然后于畦面再撒混合肥1000―20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