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花藤
夜花藤,中藥名。為防己科植物夜花藤Hypserpa nitida Miers的全株。分布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具有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咳血,吐血,便血,外傷出血。
- 中文學名:夜花藤
- 別 稱:吼喃浪(傣名)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毛茛目
- 科:防己科
- 屬:夜花藤屬
- 種:夜花藤
- 分布區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全年
- 貯 藏:放陰涼乾燥通風處
目錄
形態特性
夜花藤又名:細紅藤。木質藤本,小枝常延長,被稀疏至很密的柔毛,嫩枝上的毛為褐黃色,老枝近無毛,有條紋。葉片紙質至革質,卵形、卵狀橢圓形至長橢圓形,較少橢圓形或闊橢圓形,長4-10厘米或稍過之,寬約1.5-5厘米,頂端漸尖、短尖或稍鈍頭而具小凸尖,基部鈍或圓,有時楔形,通常兩面無毛,很少脈上被毛,上面光亮;掌狀脈3條,很明顯至不很明顯;葉柄長約1-2厘米,被柔毛或近無毛。雄花序通常僅有花數朵,長1-2厘米,很少更長而多花,被柔毛;雄花:萼片7-11,自外至內漸大,最外面的微小,小苞片狀,長0.5-0.8毫米,背面被柔毛,最裡面的4-5片闊倒卵形、卵形至卵狀近圓形,長1.5-2.5毫米,有緣毛;花瓣4-5,近倒卵形,長1-1.2毫米;雄蕊5-10,花絲分離或基部稍合生,長1-1.5毫米;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或僅有花1-2朵;雌花:萼片和花瓣與雄花的相似;無退化雄蕊;心皮常2個,子房半球形或近橢圓形,長0.8-1毫米,無毛。核果成熟時黃色或橙紅色,近球形,稍扁,果核闊倒卵圓形,長5-6毫米。花果期夏季。
生長環境
生於林中、林緣灌叢中或河邊。分布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雲南思茅中草藥選》:「微苦,涼。」「涼血,止血,消炎,利尿。」
入藥部位
全株。
性味
味微苦,性涼。
歸經
歸肺、肝、大腸、膀胱經。
功效
涼血止血。[1]
主治
用於咳血,吐血,便血,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治外傷出血:夜花藤配雅紅隆(錫生藤)研粉外用。(《全國中草藥匯編》)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切段,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