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藩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外藩
拼 音;wài fān
釋 義;有封地的諸侯王
出 處;《晉書·禮志上》
解釋
有封地的諸侯王。亦指地方上的高級官吏。 外部的屏藩。 外國;藩屬。
出處
《晉書·禮志上》:「哀帝以外藩援立。」
《宋史·孝宗紀贊》:「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繼大統,而能盡宮庭之孝,未有苦帝。」
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一·邱侍郎獻諛》:「邱竟以外藩再斥,蓋兩番貢諛,皆不得厚償。」
《三國志·魏志·陳矯傳》:「矯說太祖曰:『鄙郡雖小,形便之國也,若蒙救援,使為外藩,則吳人銼謀,徐方永安。」
《明熹宗實錄》卷三十三:「登州巡撫袁可立上言:『李琿襲爵外藩已十五年,於茲矣倧即系親派,則該國之臣也。君臣既有定分,冠履豈容倒置。即琿果不道,亦宜聽大妃具奏,待中國更置。』」
清·程恩澤《粵東雜感》詩:「外藩吉利最雄猜,坐臥高樓互市開。」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蓋本朝龍興之初,喇嘛效順最早,而其術盛行東土,又夙為蒙古諸部落所崇信,故優禮彼教政,以羈縻外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