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夏原吉出生湖南湘阴,是明朝初年重臣。他早年丧父,后致力于学问以赡养母亲,入太学后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历任户部右侍郎、采访使、尚书等职,与蹇义并称于世;他任职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辅佐成就仁宣之治,政绩卓越。夏原吉著有《万乘肇基集》《东归稿》《夏忠靖公集》等作品,于1430年逝世,追赠太师,谥号忠靖。

夏原吉

目录

早年经历

夏原吉,字维喆,祖先是德兴人。父亲夏时敏,任湘阴县教谕官,遂在那里成家定居。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于学问,以赡养母亲 。获乡荐进入太学,被选入宫中书写制诰。有时太学生们大声喧笑,夏原吉却端坐不动。明太祖看见后觉得他很不平凡,升任户部主事。夏原吉所在的部门事务繁琐,但他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尚书郁新很赏识他 。有个刘郎中,忌妒他的才能。正好郁新弹劾各部门中办事懒惰的人。皇上想宽宥他们,郁新坚持说不行。皇上火了,问道:"这是谁教你的?"郁新叩头说:"是堂后的书算生。"皇上于是将书算生逮进监狱。刘郎中便说:"教尚书的是夏原吉。"皇上说:"夏原吉能够帮助尚书处理本部事务,你想陷害他吗?"结果刘郎中和书算生都被处死,暴尸街头 。建文初年(1398年),升任户部右侍郎。第二年(1399年)充任采访使。巡视福建时,所过郡县乡邑,都检查吏治好坏,询问百姓疾苦。人们都很高兴和敬佩。不久,移驻蕲州 。

治世能臣

明成祖即位后,有人抓住夏原吉献给他。皇上将他释放,转任左侍郎。有人说夏原吉在建文帝时曾受重用,不可信任。皇上不听,将他和蹇义一起升为尚书。夏原吉和蹇义等人详细制定了赋税徭役等制度。他提出三十多项建议,都简便而容易遵守。他说:"政策颁行后如果难以继续下去,将会加重人民的困苦。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

浙西发大水,有关官员治理得不得力。永乐元年(1403年)命夏原吉前往治理,不久又命侍郎李文郁做他的副手,派佥都御史俞士吉带水利书籍赐给他。夏原吉请沿着大禹所开的三江入海的故道,疏浚吴淞江下游,上接于太湖,然后,量地建闸,按季节不同开闭闸门。皇上听从了 。夏原吉动用十几万民工,他身穿布衣,徒步往返,日夜经划,盛夏也不张伞盖。他说:"人民很劳苦,我怎忍独自贪图舒适?"工程竣工后回京,他说水虽然已由故道入海,但支流还没有全部疏通,还不是长久之计。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疏浚了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大理寺少卿袁复做他的副手。不久,皇上又派陕西参政宋性辅助他 。同年九月工程完工,流水畅通,苏州、松江一带农田获得大利。永乐三年(1405年)回京。这年夏,浙西发生严重饥荒,皇上命原吉率领俞士吉、袁复和左通政赵居任前往赈济。他们发放三十万石粮食,并供给饥民耕牛和种子。有人请招徕百姓佃耕大水退后的淤田,夏原吉急速传疏反对。姚广孝从浙西回来,称赞夏原吉说:"他真有上古仁爱之心。 "

永乐六年(1408年),皇上命夏原吉监督军民将木材运往北京,又派锦衣卫官校随从,惩治怠工的人。原吉担心违犯的人太多,便事先告诫他们,然后再出发,人们都非常感激他 。永乐七年(1409年),皇上北巡,命原吉兼理行在所礼部、兵部和都察院事务。有两个指挥冒领月薪,皇上想处死他们。原吉说:"这不合法,假如他们真的是盗贼,又将怎样处理他们呢?"皇上这才罢了 。

永乐八年(1410年),皇上北征,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总管行在所九卿事务。当时各部门刚刚创建,每天早上,夏原吉进去辅佐太孙处理各项事务。退朝后,各部的郎官和御史又围上来请示。夏原吉一边回答一边手批,不动声色。北自行在所,南达京师,人们都对他肃然起敬。皇上回来后,赐给他钞币、鞍马、牛酒,厚加慰劳,不久随皇上回南京,受命侍从太孙周游乡里村落,考察民间疾苦 。夏原吉拿了一些粘黄米粉进呈给太孙,说:"请殿下将它吃了,以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辛。"九年任满,皇上在便殿设宴,款待夏原吉和蹇义等人,皇上指着两人对群臣说:"高皇帝培养贤才留给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这两位便是。"此后夏原吉多次侍从太孙,往来于南北两京,途中还随事献上忠言,使太孙获得很多助益 。

主要成就

明永乐元年(1403年)因浙西发生洪水灾害,有司治不效,于是命户部尚书夏原吉主持治理。他在《苏松水利疏》中分析了当时本区的水道形势,认为治水关键是疏浚下游河道,使洪水畅流入海。但以往泄水干道吴淞江已严重淤塞,从吴江长桥至夏驾浦一百二十余里的上游段虽可通水,但多有浅狭之处,而自夏驾浦至上海县南跄浦口(吴淞江入海旧口,在今吴淞口之南)的一百三十余里则已是"茭芦丛生、已成平陆"。重新使之通畅,则工费浩大,不如上段着重疏浚东北入江的嘉定县刘家港和常熟县白茆港,下段着重疏浚直通南跄口的范家浜。此外在河口设闸,控制泄水和涨潮,再修理加固围堤,水灾当可得到控制。当年集中了10多万人进行施工,到第二年九月完工。其治理成就俱载《明史·河渠志》。主要工程是由夏驾浦引吴淞江上游水自刘家港入江;开范家浜,上接大黄浦,引淀山湖水自南跄口入海,从而改变了太湖下游泄水道的基本格局 。

人物评价

《明史》对赞夏原吉为"股肱之任"、"蔚为宗臣",称他的一生可"树人之效"。并以《尚书》中的话来赞誉夏原吉,即"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 。

姚广孝评价夏原吉:"古之遗爱也 。"

轶事典故

有一次夏原吉巡视苏州,婉谢了地方官的招待,只在旅社中进食。厨师做菜太咸,使他无法入口,他仅吃些白饭充饥,并不说出原因,以免厨师受责。随后巡视淮阴,在野外休息的时候,不料马突然跑了,随从追去了好久,都不见回来。夏原吉不免有点操心,适逢有人路过,便向前问道:"请问你看见前面有人在追马吗?"话刚说完,没想到那人却怒目对他答道:"谁管你追马追牛?走开!我还要赶路。我看你真像一条笨牛!"这时随从正好追马回来,一听这话,立刻抓住那人,厉声喝斥,要他跪著向尚书赔礼。可是夏原吉阻止道:"算了吧!他也许是赶路辛苦了,所以才急不择言。"笑著把他放走。

有一天,一个老仆人弄脏了皇帝赐给夏原吉的金缕衣,吓得准备逃跑。夏原吉知道了,便对他说:"衣服弄脏了,可以清洗,怕什么?" 又有一次,侍婢不小心打破了夏原吉心爱的砚台,躲著不敢见他,他便派人安慰侍婢说:"任何东西都有损坏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件事呀!"因此他家中不论上下,都很和睦的相处在一起。当夏原吉告老还乡的时候,寄居途中旅馆,一只袜子湿了,命伙计去烘干。伙计不慎,袜子被火烧去,伙计却不敢报告;过了好久,才托人去请罪。他笑著说:"怎么不早告诉我呢?"就把剩下的一只袜子也丢了。夏原吉回到家乡后,每天和农人、樵夫一起谈天说笑,显得非常亲切,宽厚仁慈,不知道的人,谁以也看不出他是曾经做过尚书的人 。

史书记载

《明史·夏原吉传》。

《湘阴县志》。

《国朝列卿纪》

家庭成员

父:夏时敏,官至湘阴县教谕官 。

子:夏瑄,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 。

后世纪念

夏原吉墓位于湖南省湘阴县一中学旧校区东边操场围墙旁,于1951年县一中建校时挖出,掘出墓砖室,有主室和耳室,室内有小龛和墓志铭。1982年,夏原吉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