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宗教信仰
壯族宗教信仰 |
壯族的宗教信仰壯族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壯族除自稱「布壯」以外,還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儂」、「布央」、「布曼」、「布饒」、「布傣」等自稱。「布」,在壯語中是「人」的意思,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宗教信仰文化,那麼壯族的宗教信仰是什麼呢?[1]
壯族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
壯族民間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樹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靈等。魏晉以後,隨着道教和佛教先後傳入壯族地區,壯族宗教信仰體系在其影響下發生了變異,形成以原始的麽教為主,融道教和佛教為一體,信仰多神的「宗教」,並出現了半職業性神職人員——師公。師公有較完整的教規和組織,但無道教那樣嚴格的修行儀軌,其職能是為民間祈福禳災,驅鬼事神;所行法事兼具巫、道、釋的特點。
與此同時,漢族道教的正一道和太一道在壯族地區也有所流行,其神職人員壯語稱道公,因其專事念經符咒而少解經文,故民間又稱「喃嗼先生」。道公對道教的教義和教規雖有遵從,但也已經過壯族本土宗教文化的改造而具有方士性質。道公無固定寺院,多以設壇組班的形式進行臨時性的法事活動,其祀奉神祗除道教所特有者外,也加進了佛教和壯族本土神。
佛教由於其教義教規,如極樂世界、禁慾素食等,與壯族價值觀念和生活習俗相牴牾,故對壯族社會的影響並不大。壯族地區雖有零星佛寺,但規模及住持僧尼人數均遠在中原一般寺廟之下,其信徒也多是南居的漢族人。雖然如此,佛教的一些教義和思想主張,如積德行善、樂善好施等,還是得到了壯族人民的認同,甚至體現佛教生死輪迴教義的「前世不修」詞語,也成為一些壯族婦女自責的口頭禪。
19世紀中葉以後,基督教、天主教等也相繼傳入壯族地區,並在壯族地區的一些城鎮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發展教徒,但影響主要局限於部分城鎮居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