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壮怀激烈著鸿篇(王友明)

壮怀激烈著鸿篇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壮怀激烈著鸿篇》中国当代作家王友明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壮怀激烈著鸿篇

——品读憨仲先生鸿篇巨制《天高齐风》

知道憨仲先生的名字,是多年前的事情;与憨仲先生相识相交,也有十余年的时间了。那天,在参加全国散文作家石家庄笔会时,我有幸获得了憨仲先生亲笔签名的、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鸿篇巨制《天高齐风》(上下卷),心情格外激动。

憨仲先生的《天高齐风》,洋洋洒洒93万多字,封面设计厚重,装帧精美大气,印刷精致高档,真可谓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内容翔实有内涵。我知道,这是憨仲先生用豪壮的胸怀,激越的情感,激昂的思绪,奉献出的一部鸿篇巨制。憨仲先生身有残疾,却写出了如此巨著,着实令我钦佩,令我敬仰!拿到书的当晚,我就伏在灯下,如痴如醉地阅读起来。返程的火车上,我依然没有放下这本书。回到家里,我更是手不释卷,常常是读至深夜,有时竟通宵达旦。细细品读,慢慢咀嚼,令我沉思,令我感动,令我领悟,令我奋发,更令我领略到深层次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时光流逝,岁月回响,那段千古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记忆。憨仲先生就是从历史的责任感和文学的使命感出发,以高远的立意、广阔的视野、纪实的笔法、思辨的感悟和文化散文的形式,通过历史的纵向考究,现实的横向思索,将闪耀在中国史册上的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名字,以及震撼人心的历史景观和文化内涵,书写出来,汇集成册,并定名为《天高齐风》,献给广大读者的是一幅恢宏深邃的历史画卷,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天高齐风》这部规模宏大、蔚为壮观的著作,堪称一部国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了不起的创举。通篇上下,无不体现着憨仲先生的唯物史观、求实精神和较真作风,向读者提供的不仅是精湛的艺术享受,还有“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深刻思想启迪和借鉴。闲暇之时,认真思索,我总感觉:这是一部具有史册意义的书,是一部对研究中国历史具有指导意义的书,更是一部极具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意义的书。我认为,这部书就是一张精致的“历史文化名片”,对于世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人物、了解深厚的齐文化底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憨仲先生不愧为一位睿智深厚、大气激扬、才情勃发、风格独特的齐国史专家,不仅把握了真实、准确、翔实、生动的原则,而且做到了把事件和故事写好,把人物和景观写活。其作品是理性的、现实的,其精神是执著的、沉静的,整个作品具有学术和史料价值。

翻开《天高齐风》,犹如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历史之门。在那穿越时空的隧道里,我随着憨仲先生的笔路悠然漫步。从那一篇篇深邃的文章中,我深切感受到:岁月仿佛在这里凝固了,历史以最真实的面目被还原。从“八百诸侯结同盟”到“殷商文化绵不绝”,从“齐风韶韵遍天水”到“晋国遗址生震撼”,从“齐风在这里弥漫”到“五百春秋昭日月”,从“徐福文化彰齐风”到“孙武隐居写兵法”,从“威震楚越霸春秋”到“汗马功劳秦名将”,从“龙城飞将震匈奴”到“智谏秦王万古传”,从“功在千秋眠骊山”到“正大高明留贤名”等等,共计101节,记述了殷纣王周文王周武王秦王政晋文公商鞅李斯韩信鬼谷子孔子孟子孙子王翦王贲等101位历史名人的功过故事。每个故事、每个人物,用墨都不是轻描淡写,而是浓墨重彩,清晰地印证了齐风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具有着时代发展重要的代表性和文献性。

源远流长的齐国文化史,与古老的鲁国文化、殷商文化、晋国文化、山戎文化、根祖文化、丁陶文化、忠孝文化和日渐强劲的都市文明的交织与掺和,赋予了憨仲先生文学创新与挑战的激情与灵感,给予了憨仲先生不尽的创作欲望,而文学又时时让憨仲先生汲取丰富的营养,反哺于文化强国、强省、强市、强县建设。憨仲先生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厚重的作品,我认为,与其高深的国学造诣、深厚的理论素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特精辟的见解密切相关。憨仲先生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齐文化深层观照的一腔挚情,是其深邃思想的源泉,激励着他深层次地思考历史问题,为天地立心,为文化立命。他在《民族精神的家园》一文中如是说:“为了更进一步地探讨齐文化,了解齐文化的根源,我于一个天寒地冻的冬日,由陕北、西安、宝鸡一路辗转来到了历史上的西岐……”在《效忠秦国显才略》一文中这样写道:“大年初五,对!就是2015年的大年初五,忽然记起了前世的一件事,似乎我与魏国安邑的那个叫张仪的人有个约定,定于今天在魏国都城大梁城东郊的宴台河畔商议某些事宜。”在《悬壶济世留“诊籍”》一文中坦言说:“谁也不会想到在一个寒冷的清晨,我会于夜色朦胧的光景里出没在泰山脚下。”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少女;有人说,一切以往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些观点所强调的均是后人对历史的凌驾与支配,而在这凌驾与支配背后隐藏着一种对历史全貌的把握、认识的困境和对困难的无奈。憨仲先生却能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精心考辨、求实存真、古为今用的精神,有意识地追求历史全貌的认识和把握,努力使文章内容全面充实,资料翔实丰富,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正因为如此,憨仲先生才在身有残疾的情况下,一瘸一拐地走遍了北京、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甘肃、河南等九个省、一个直辖市、67个县(市、区)。我无法准确计算憨仲先生究竟走过了多少路程,据估计,最起码两个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程恐怕也打不住吧。为探本求源,他的确是醉心于艰辛的旅途。在《天大谎言掩高功》一节中,他这样自述:“因了毛泽东、郭沫若对历朝历代对荒淫无道暴君典型的另类眼光,激起了我探访真实殷纣王、抑或拜谒商王帝辛的心潮,于一个酷暑难挨的盛夏时节,冒着近40度的高温,取道牧野之战旧地的新乡市,踏上了通往古朝歌的客车。”一番考证,憨仲先生感到“隐约间,一股浩然正气从淇河岸边缓缓升腾,在天地间凝聚成一种正能量,形成了强有力的旋风,越刮越大,越刮越有力量,它似乎要将这千年的阴霾卷走,还帝辛一个清清白白。”这种感受,是他艰辛付出的结果,可他从来不言苦。他在《发奋图强耀辉煌》一文中这样写道:“于是我冒着似火的骄阳,忍受着尘土飞扬扑面,一瘸一拐地向着我认定的目标走去。”他就是这样,任性游走,才常常呈现出丰富凝练、神情兼备、可信度高的艺术效果。这种追求是令人赞叹的,因为这既需要大量的艰辛劳作,又需要充满智慧和创造才能。对于这样一部跨越时空如此之大的巨著来说,上述两方面是缺一不可的。轻翻书页,香径漫步,憨仲先生那或灯下凝神思索,许多想法在脑海里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发,然后又一个个熄灭;或城镇乡村艰难奔波,顽强而固执的脚窝,一步步充满了艰辛和疲惫的形象,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撞击着我的心灵。

历史文化是灿烂的,然而历史也是残酷的,但在历史风雨中锻造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弥足珍贵的。憨仲先生在《民族精神的家园》一文中写道:“尽管周原的一切文明都沉入地下,似乎距离今天十分遥远,当我俯身于大地时,却分明听到了它强有力的喘息声,其间亦夹杂着东方文明的细胞。我明白,齐文化的原点就是由此传播开去的。可以说,没有周原孕育出的周朝文明,齐文化哪儿还能生成呢?想到此,我‘扑通’一下跪倒在了岐山脚下。”在《文化堆积卫国都》一文中写道:“结合实物佐证和文化记载,以及诸多民间传说,这里就是卫国的都城帝丘,也是我们老石家的姓氏起源地。”“我不由得捧起一把土亲了又亲,吻了又吻。似乎这样仍无法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愫,‘扑通’一下,我又跪倒在这片土地上,久久不起。”常言道,“男儿膝下有黄金”,腿脚不利落的憨仲先生,能够采取中国最高的礼节——下跪,可见他对齐文化酷爱的虔诚程度。如此,憨仲先生还觉着不够真诚,面对姜太公塑身,面对神台上的“三仁”,面对周公旦神像,面对站立潮头的徐福、面对晋献公阴府,面对上大夫淳于髡墓,面对秦朝名将王贲墓,面对晋文公重耳像,面对齐姜墓丘,面对郑庄公的隆丘,面对子产图像,面对仲夫子墓,面对淳于意墓,他均用深度鞠躬之礼,表示由衷的景仰和敬意!

憨仲先生是一位性情中人,表面看着十分坚强,心底一隅却是非常柔软的。这在《问政孟子写光辉》一节中的文字里有所流露,当明人王世贞那脍炙人口的《滕城诗》“齐楚今何在?滕犹旧国名。浮云双战地,落日一空城。野旷犹堪井,山贫自不争。遗编二策在,终是鲁书生”的诗句浮现脑海时,他“聆听着这穿越时空的吟唱,禁不住潸然泪下”。在《鞭打芦花留孝名》一节中,流露出来的更加明显。他在探访千古流芳的孝道践行者闵子骞之后,“站在崇孝园内,遥想着百里之外孤苦伶仃的八十老娘,流出了愧疚的泪水。”这几句情感凝重、文笔质朴的话语,对母亲的满腔深情与深挚爱恋便跃然纸上,这是真情的流露。读着这真诚至极的文字,我也不由地落下泪来,对憨仲先生更打心眼里产生崇高的敬意!

憨仲先生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为解读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诸多视角,真情抒写了那些历史“伟人”和民族英雄们与命运抗争的不朽的“生命之光”,充满着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光荣感和成就感。憨仲先生不单把研究的触角伸向历史的纵深,赋予这部著作相当丰厚的历史意蕴,又把对齐文化的探踪和其它诸多文化的发掘,融合在一起,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啊!憨仲先生一腔炽热的国学情怀,可歌可颂!

记得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它的时代的表现。它的内容和它的形式是由这个时代的趣味、习惯、憧憬决定的,而且愈是大作家,他的作品的性质由他的时代的性质而定的这种关联也就愈强烈愈明显。”总览《天高齐风》这部巨著,我自然而然地为书籍中蕴含着的那种博大、深广的历史内容,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所吸引,为憨仲先生在历史观和文化观上的正确选择所感动!

《天高齐风》中第十八节《鬼谷传奇满山峪》,记述的是我五世先祖王诩(又叫鬼谷子),隐居朝歌、纵横游说的传奇故事;第八十九节《善始善终一名将》,记述的是我十六世先祖王翦,挂帅出征、兼灭六国的壮烈故事;第六十六节《汗马功劳秦名将》,记述的是我十七世先祖王贲,南征北战、横扫列国的威武故事。读着先祖们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我感到特别的亲切和自豪。在亲切和自豪之余,又顿生一种崇敬之情。在许多篇章里,憨仲先生均以其独到的欲扬故贬、形贬实褒的表现手法;特有的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思维方式;新颖的条件反射、回光返照的反衬技巧;巧妙的细腻构思、生动活泼的人物个性,向广大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宏大的历史全景画卷。同时,他还巧妙地把文学创作的实践,融入到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之中,进而张扬了鲜活的生命意识和主体意识。这些均给这部巨著添加了别样的新奇和亮丽,无不透视出憨仲先生当时的、现场的、个性化的特质。这种创作的时、情、境、理、象的高密度融汇,构成作品的个性和风格。作品涉及的地方较多,憨仲先生却能适度把握每一地域特有的社会习尚、风土人情,而形成地域艺术特色,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时代味、地方味、人情味和艺术味,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在华夏这块古老而绚丽的沃土上,先辈们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增添了品牌亮点和可贵光彩。重温历史,挖掘历史,是记录辉煌,是总结经验,更是给现实和未来提供思索的坐标。《天高齐风》是一个向国内外全面展示古老而肥沃的华夏大地悠久历史和华夏文明的窗口,更是后人学习历史和了解历史,进而激发爱国热情的课堂。历史是不会寥落的,它充斥着太多太多的变数,但是,《天高齐风》留下的生命的轨迹和绚丽的光华,永远是华夏国学之中厚重和灿烂的一页!

在即将收笔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我是一个急性子,总想提早完成憨仲先生嘱我写读后感想的诚托。拜读完这部巨著,我就立即着手写作,一天24小时,我绝大部分都是在电脑前度过的。晚上,往往还要写作至深夜两三点钟。就这样,拉拉沓沓地写出了4800余字的读后文章。即使如此,我觉着也是挂一漏万,恐怕不合憨仲先生之意。

作为挚友,我要为憨仲先生祝福,因为,在独具慧眼的跋涉者中,我看到了他那继续矫健前行的身影……  [1]

作者简介

王友明,河北临西人。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