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塔利-伊漢塔拉戰役

塔利-伊漢塔拉戰役

塔利-伊漢塔拉戰役
圖片來自百科知識
名稱    塔裏-伊漢塔拉戰役

地點    芬蘭 卡累利阿地峽

發生時間  1944.6.25-1944.7.9

塔裏-伊漢塔拉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於蘇聯和德芬聯軍之間的一次重大戰役。此戰因主戰場在卡累利阿地峽中塔裏和伊漢塔拉這兩個村子而得名,在這場戰役中,蘇聯和芬蘭、納粹德國進行了血戰,芬蘭軍隊挽回了前一階段維堡戰役兵敗如山倒的局面,為蘇芬和談爭取了一定的機會。

目錄

戰爭概述

在1941年偉大的衞國戰爭之初芬軍在列寧格勒北部取得突破之後,繼續戰爭就轉入了塹壕戰。蘇芬雙方隔着戰線均沒有什麼大動作。 [1]

緣由

1944年列寧格勒解圍後,蘇軍大本營決定發起一場攻勢以迫使芬蘭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戰。 蘇軍於1944年6月9日起開始向卡累利阿地峽的芬軍主動出擊,以策應盟軍的諾曼底登陸。卡累利阿地峽的各個地段都有交火,其中不少是作戰經驗豐富的蘇軍近衞部隊。6月10日,蘇軍突破了貝魯斯托夫的芬軍防線。芬軍撤退至第二道防線——VT防線(凡梅爾蘇-泰帕【Vammelsuu-Taipale】防線的簡稱)重新組織防禦。蘇軍則在重炮、轟炸機和裝甲部隊的支援下繼續推進。6月14日,蘇軍在薩哈奇拉和庫特瑟卡地段突破了VT防線。芬軍裝甲部隊在庫特瑟卡發起反擊但遭到失敗。芬軍被迫撤往VKT防線(維堡-庫帕薩利-泰帕【Vyborg-Kuparsaari-Taipale】防線的簡稱) VT防線失守後的一週內,芬軍節節敗退。6月20日,蘇軍在遭到極小抵抗的情況下輕鬆佔領維堡。儘管蘇軍取得了很大勝利,連續突破兩道芬軍防線,但是並沒能消滅芬軍主力。這就給芬軍在VKT防線有了喘息的機會。 早在1944年6月12日,芬軍總司令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就向德國發出求援消息。6月16日,德國空軍庫爾梅戰鬥分隊到達芬蘭。幾日後,第303突擊炮旅和第122「古瑞夫」師也到達了芬蘭。在這其中,德軍提供的「Panzerschreck」反坦克火箭筒發揮了重要作用。6月22日德國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裏賓特洛甫到達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提出芬軍保證抵抗到底是納粹德國提供援助的前提。芬蘭總統里斯託·呂蒂對此提供了私人保證。 但卻在6月22日當天,芬蘭卻又向蘇聯請求停戰,蘇聯的迴應在翌日被送到,該回應被芬蘭總理埃德溫·林科梅斯解讀為無條件投降,這並不確實,該回應原文於1944年7月2日被刊載於蘇聯《真理報》上。 1944年6月21日,蘇聯最高統帥部命令列寧格勒方面軍自塔裏突破VKT防線,突進至塞馬湖一帶。 [2]

戰役開始

蘇聯方面


列寧格勒方面軍(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陸軍元帥)
蘇聯第21集團軍(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維奇·古謝夫陸軍上將) 【該集團軍共有15個師,每個師有3000-5000人】
第30近衞軍
第97軍
第108軍
第109軍

芬蘭方面


卡累利阿方面軍司令部(卡爾·約翰松·厄施陸軍中將)
芬蘭第四集團軍(戴維·拉蒂凱寧陸軍中將)
芬蘭第3 「藍色」旅(勞裏·漢泰雷上校)
芬蘭第3師(阿羅·帕亞陸軍少將)
芬蘭第4師(皮耶塔裏·奧蒂陸軍少將)
芬蘭第18師(原師長帕沃·帕盧樁陸軍少將於1944.6.26被解職, 奧托·斯內爾曼上校接任)
芬蘭第11師(卡羅·海斯卡寧陸軍少將,該師於1944.6.27參戰)
芬蘭第6 師(埃納·爾雨陸軍少將)
芬蘭裝甲師(魯本·拉古斯陸軍少將)
第3飛行聯隊(馬格納森中校,該飛行聯隊共有Bf 109戰鬥機33 架、F2A水牛式戰鬥及18架及1架佛克C.X偵察機)
第4飛行聯隊(薩科奇中校,該飛行聯隊共有布倫海姆輕型轟炸機33架, Ju-88轟炸12架及8架Do-17Z中型轟炸機)

納粹德國


德國空軍「克爾梅」聯隊(庫爾特·克爾梅中校,該飛行聯隊共有Fw-190A-6戰鬥機和Fw-190F-8戰鬥機23-43架, 斯圖卡俯衝式轟炸機24-30架及1-8架Bf-109G-8巡邏戰鬥機)
德國國防軍第303突擊炮旅(漢斯·威廉·卡迪鈕上尉,該旅於1944.6.22參戰,共擁有22輛三號突擊炮G型,9輛四號突擊炮) [1]

戰役地形


塔裏-伊漢塔拉戰役發生在10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南到維堡灣北端、北到武克希河,主要包括了塔裏和伊漢塔拉兩個村子,位置大約在維堡東北8-14KM處。
蘇軍在維堡以東地域展開,由塔裏以南向北進攻伊漢塔拉。這一帶是卡累利阿地峽唯一可以適合裝甲部隊通過的路徑,大約有10KM寬。

戰爭經過

芬軍防禦

塔裏戰役共分為三個階段。這一地域的戰鬥於1944年6月20日開始。 第一階段 (1944.6.20-1944.6.24) 是芬蘭軍隊的防禦階段,主要由芬軍第18師(下轄6團、48團和第28獨立營)、第三旅(4個營)、第13團3營抵禦蘇軍第97軍、第109軍及第152坦克營。芬軍遭到蘇軍重炮和轟炸機的狂轟濫炸,但是仍然頑強抵抗,為後續增援到來贏得了時間。

=蘇軍進攻

第二階段 (1944.6.25-1944.6.26) 是戰役的開始階段。蘇軍的行動於6月25日早上6時30分開始,伴隨着重炮轟擊和空襲,蘇軍於7時30分向塔裏村發起了進攻。蘇軍企圖在28日前進抵伊馬特拉-拉彭蘭塔-蘇爾帕拉一線。當天第30近衞軍也加入了戰鬥。蘇軍試圖在雷提莫加維湖兩側達到突破。蘇軍在湖東岸前進了3公里後就被芬蘭第4師擋住了。在湖的西岸蘇軍第45近衞師和第109軍在科恩卡蘭維瑞特附近的山丘被芬蘭第48團拖住無法前進。不過,蘇聯第27坦克團的坦克倒是強行攻下了託林霍尼卡匯合點,打通了前進的道路。蘇聯第178師向芬軍第6團第1營防守的薩雷拉小徑發起進攻但是被擊退。與此同時,第97軍進攻芬軍第3旅的防禦地域收穫甚微。芬軍面臨着嚴峻的形勢,不少部隊極有可能被分割包圍。芬蘭第四集團軍面臨着喪失VKT防線的危險。芬軍決定將作為預備隊的第18師、第17師一部以及第四師的幾個戰鬥羣投入戰鬥進行反擊。下午,芬蘭裝甲師也投入了戰鬥。芬軍計劃利用反擊將雷提莫加維湖西側的蘇軍逼回出發點。蘇軍第27坦克團被全殲,最終僅剩的六輛坦克被俘虜。

德軍增援

第三階段(1944.6.27-1944.6.30)包括納粹德軍第303突擊炮旅在內,越來越多的援軍被投入到戰鬥中去。隨着芬軍零散地投入戰鬥,集中組織防禦已不可能所有的芬軍部隊分為兩個戰役集羣:約克曼集羣和普羅馬集羣。蘇軍實力也得到了加強:一個裝甲旅、兩個裝甲突擊團和4個突擊炮團趕來增援。芬軍計劃將從雷提莫加維湖東面突入的蘇軍4個師(第46近衞師、第63近衞師、第64近衞師、第268近衞師和近衞坦克第30旅)從三面突破來個「包餃子」,以此奪回主動權。芬軍兩個戰役集羣一路突進,最後在相距不到1公里的時候被駐守塔林米里村的蘇軍的頑強防禦擊退。芬軍這次突擊失敗,一方面是因為蘇軍裝備大量坦克和重炮,另一方面是因為通訊不暢,幾個營各自為戰結果被各個擊破。普羅馬上校日後在談到這次進攻時仍為在塔林米里村外未能合圍而遺憾不已。不過芬軍的反擊贏得了72小時的休整時間,芬軍的有生力量第6師和第11師趕到了戰場。一些地段有小規模坦克遭遇戰。6月28日,芬德空軍也開始了回擊,芬蘭轟炸機和德國斯圖卡俯衝式轟炸機開始轟炸蘇軍地面部隊,而蘇聯空軍也不甘示弱,蘇第276轟炸航空師轟炸了芬蘭裝甲師的指揮部。芬軍司令厄施陸軍中將命令所有部隊稍作後撤,蘇軍也立即攻了上來。6月29日是芬軍在整個戰役最艱苦的一天,所有的部隊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經過一天的血戰,芬軍總算穩住了戰線。6月30日,芬軍從塔裏全面撤退。在接下來的兩天裏,芬軍在這一地段每天損失近800人。

雙方僵持

在接下來戰鬥中,芬軍集結了本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炮兵部隊進行轟擊。這一方案是由芬軍炮兵司令維爾霍·彼特·內諾寧提出的,目的是可以更快地修正射擊誤差。這個時候伊漢塔拉地域成為了戰役的關鍵,芬軍利用這一大規模炮擊粉碎蘇軍的進攻矛頭。這一行動的火控系統將同時指揮21個炮兵陣地,近250門炮向同一目標進行轟擊;火力控制員不單獨指引某個炮兵陣地射擊,這就使快速集火和快速轉移目標十分便捷。這一集中在當時被認為是一項世界紀錄。 據蘇方將領普拉東諾夫將軍將所著的《列寧格勒戰役1941-1944》記載: 「我軍接下來的攻勢沒有取得進展。.敵軍在這一地段集中火力,成功遏制了我軍的攻勢……在持續三週的攻勢中,從6月21日到7月中旬,列寧格勒方面軍右翼的部隊沒能完成大本營6月21日的最高指示。" [1]

芬軍此次行動,調動了卡累利阿地區全部炮兵的一半,其中包括了德國303突擊炮旅的三號突擊炮。芬軍在接下來的行動裏發放了庫存的「Panzerschreck」反坦克火箭筒。 7月2日,芬軍截獲了蘇軍的通訊電報,得知蘇第63師和蘇第30裝甲旅將於7月3日凌晨4時發動進攻。次日晨,芬德轟炸機各40架轟炸了蘇軍部隊,地面的250門大炮則向蘇軍陣地發射了4000多發炮彈。當天6時,200架蘇軍飛機和步兵部隊也發起了進攻。但是到晚7時為止,芬蘭人仍然控制着陣地。7月6日蘇軍冒着芬6師18個炮兵營和一個重炮連的猛烈轟擊總算達成了一些突破。但在次日就被擊退。在13:30和19:00的兩次反擊也未能取得成功。到7月7日,蘇軍將進攻重點轉向沃格息地區,並將骨幹部隊抽出來調往愛沙尼亞作戰。7月9日,蘇軍已無力再突破。但戰鬥仍在繼續。

戰爭結果 及 評價

芬蘭方面聲稱蘇軍在塔裏-伊漢塔拉戰役中損失了近300輛坦克,主要是被飛機和「Panzerschreck」反坦克火箭筒擊毀的。還有120-280架蘇聯飛機被擊落。 根據蘇第21集團軍的每日戰報和十日總結,蘇軍傷亡1.8-2.2萬人,其中死亡4500-5500人,受傷1.35萬-1.45萬人。傷亡數字之所以不確定是因為21集團軍有25%的部隊並未參戰。 芬德聯軍共陣亡1100人,失蹤1100人,6300人受傷,合計約8500人。

塔裏-伊漢塔拉戰役的結果和芬蘭在其他戰線取得的一些戰果使蘇聯高層確信:征服芬蘭是得不償失的。蘇聯紅軍擁有絕對的優勢卻被芬軍擊退了。 塔裏-伊漢塔拉戰役可能是蘇芬繼續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繼續戰爭的結局——或在某種意義上,塔裏-伊漢塔拉戰役與繼續戰爭是兩場戰爭(其中塔裏-伊漢塔拉戰役包括1939年-1940年的蘇芬冬季戰爭),因為塔裏-伊漢塔拉戰役成為了繼續戰爭最終結局的決定性因素——塔裏-伊漢塔拉戰役最終促成了蘇芬停戰談

蘇聯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那封電報被截獲,這使得芬軍提前做好了戰鬥準備並堅定了防守決心。當然,芬蘭的薩爾帕防線在1944年秋季的作用也不可小視。 時至今日,這場戰役仍然是北歐歷史上發生過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1944年夏末發生在卡累利阿地峽的戰事導致了蘇芬談判,使芬蘭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得以繼續存在。蘇芬間的停火協議於1944年9月4日7時正式生效,但是之後24小時蘇軍仍與芬軍發生一些小規模的交火。 在塔裏-伊漢塔拉戰役進行的同時,1944年7月4日,蘇聯第59集團軍向維堡灣的島嶼發起攻擊。但是在7月10日進攻芬蘭本土時被芬蘭第5軍擊退。7月3日蘇軍在塔裏戰敗後,第23集團軍試圖於7月4日在沃薩爾米渡過沃格息河,儘管守河的只有芬蘭第2師一個師而蘇軍有三個師,但是蘇軍未能擴大登陸場。蘇軍一直試圖突破直到7月21日才放棄。由於塔裏-伊漢塔拉戰役的勝利,芬軍在維堡灣北岸的基維西爾塔–蒂恩哈拉戰線和沃薩爾米渡口也得以守住 。在維堡灣和拉多加湖東北岸芬軍也都取得了一些戰果,特別在伊洛曼齊戰役中芬軍包圍了蘇軍兩個師。7月12日,蘇軍接到命令停止進攻。芬軍偵察兵發現大批蘇軍軍列載着坦克和車輛駛離芬蘭前線。後來這些部隊都參加了對柏林的進攻。7月12日,蘇聯開始主動向芬蘭提出和談的要求,最終達成了蘇芬間的停火協議。 [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