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塔下村福建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書洋鎮西部,村域面積5.68平方千米。 塔下村是典型的客家聚居地,構築於「兩山夾水、鐵扇關門」山川形勝中的太極狀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是客家血緣倫理關係和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見證,也是研究福建土樓歷史演變和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建造技術的重要實例。村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德遠堂、石龍旗等歷史遺存和「春祭」「作大福」等傳統習俗,展現客家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固守與承襲,為研究中原文化改變和漢族南遷史提供了佐證素材。

中文名 塔下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

村域面積 5.68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明代

主要產業 旅遊業、服務業、種植業

保護級別 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等七部門

批准時間 2016年12月9日

目錄

位置境域

塔下村隸屬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縣道562(梅塔線)穿境而過。北臨曲江村,西臨文峰村,南臨下版寮,東臨南歐村,西北與南靖縣接壤;距書洋鎮約15公里,南靖縣城約55公里,村域面積5.68平方千米。

氣候

塔下村位於中國緯度較低的南方地區,地處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地段,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侯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溫度21℃,年降雨量1700毫米,雨水充沛。

地形

塔下村坐落在博平嶺南段山腹,東西為夾岸高山,中部為溪流,全村平均海拔565米。

自然資源

塔下村盛產茶葉、紅柿、毛竹等,是漳州地區的茶葉之鄉和柿子生產基地。

村落特色

塔下村山環水抱,田可耕、山可構、水可漁。地勢平坦,左右群山環抱,村中清水環流。整個村落前有溪水,後有高山,四周群山環抱,又有「鐵扇關門」,陰陽相合,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天人相合的融洽之境。塔下村選址具有「隱、山、水、田」四大特點。 隱:山高林密,塔下村選址於大山深處,群山環抱,與外界相隔。 山:高山峽谷、溪流從峽谷中穿過,山地資源廣闊,為建造房屋提供了充足的木材資源。 水:年降南量1700毫米,雨水充沛,溪流從村中流過,為村莊農田灌溉、飲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青條小溪自南而北從塔下和大壩土樓群的前向橫穿而過,形成了不同的臨溪風貌。 田:塔下村選址於高山峽谷中,山麓相對較為平坦,為先民提供了相對充足的國地資源,但隨着人口的增多,田地資源相對置乏。塔下村對山體的開墾幾乎到了極限的程度,兩側山體上坡度低於45度的山體幾乎全部被開墾成農田,體現了塔下人開拓創新、艱苦奮鬥的精神。

空間布局

塔下村溪流呈「S」形從村中穿過,街巷建築主要沿着溪流兩岸分布。兩座圓樓裕德樓和順昌樓位於溪流兩側,結合溪流形狀有大極的意味,因此塔下又被譽為「太極水鄉」。

經濟社會

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塔下村戶籍人口為1600人,常住人口為1600人,主要民族是漢族。

經濟

2010年,塔下村累計接待遊客128萬人次,旅遊收入突破78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7481元,轉移勞動力1200人,休閒農業收入達到1200元。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塔下村主要產業是旅遊業、服務業、種植業,村集體年收入為74.68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9049元。

主要景點

德遠堂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的較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築之一,修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還分別於清光緒三十年(1850年)、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民國十七年(1928年)、民國三十年(1941年)、1977年、1993年進行了修繕,現建築形制基本保留清代風格。德遠堂坐落在村莊東面山坡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面向溪流,屬於「二進建築」。大門兩邊各擺着一個大石鼓,石鼓屏風穿鑿雕刻着二十四孝傳統人物塑像。屋脊上的各色瓷片剪黏的浮雕,有三國志、八仙、封神榜等歷史流傳人物,有龍、虎、獅、麒麟、鳳凰、雉雞等珍禽名獸;有牡丹花、山茶花、蘭花、菊花等花草。大殿橫樑上鐫刻着朱熹的警句:「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12-13] 大廳兩邊紅柱上寫着張翱作的取材於張姓家族歷史名仕的一對長聯:「得姓由軒轅大儒一人銘垂二篇扶漢三傑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葉猶是清河旅派,揚名顯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興十策忍書百字金鑒千秋青錢萬選道靈億尊依然文獻宗支。」上下聯78個字嵌入「一至十百千萬億」數列,含14個典故,其中「忍書百字」是唐代張公藝九世同居的家范。德遠堂前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池塘前邊兩側石坪上聳立24支高過10米的石龍旗杆,這24根石龍旗杆,是中國現存最多的石龍旗,是罕見的石龍旗杆。德遠堂後面是一片風景林。塔下村以德遠堂、石龍旗等為代表的歷史遺存,烙記了客家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固守與承襲,為研究中原文化嬗變和漢族南遷史提供了佐證素材。 德遠堂前豎立24支高過10米的石龍旗杆,是中國古姓氏祠堂現存石龍旗杆最多的一處。 石龍旗杆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築形式,若是族中有人取得了科舉功名,村中都會在家廟的半月池周圍豎立石質的旗杆以示慶祝。根據功名的級別高低和文武區別,石龍旗杆的長度、底座的樣式和杆身的雕刻都有區分。石龍旗杆最初的意義是激勵子弟用功讀書,考取功名。石旗杆底座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柱身中段鐫刻立杆的年代,旗杆主人的身份、輩序、姓名;頂端多有雕飾,若是旗杆主人做了文官,旗杆頂端便雕上「毛筆」,若是做了武官,便鐫刻坐獅。大部分旗杆是一人一杆,但也有兩人甚至三人同立一杆的,有一家祖孫三代一共立了5座旗杆。根據《張氏族譜》記載,第一座石旗杆豎立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到解放前一共豎立了14座。自1978年以來又陸續豎立了10座。德遠堂的石龍旗杆有團結族人、勉勵後輩的功能。塔下村的石龍旗杆一共有24座,高度均在10米以上,一座座石龍旗杆顯示着張姓子弟的詩書傳家之風。豎立石龍旗杆的資格也實現了與時俱進。1978年的第15座旗杆便與功名無關,是一位海外族人為其百歲老母而立,也開了為女性立杆的先河。2012年3月豎立的第24座旗杆則是為本族一位旅居泰國的慈善家而立。

歷史文化

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華一娘攜次子光紹遷回張屋坪,肇基塔下。因為客家話里,「踏下」與「塔下」諧音,因此多年後,張氏子孫為了紀念先人,把該地叫做「塔下」[1]

歷史人物

張榮汀,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書洋塔下人,南靖華僑企業家、南靖縣茶葉生產奠基人、曲江中學創建者。張榮汀童年家境貧寒,只讀六年私塾。21歲到荷屬泗水謀生,開設永川公司,經營白糖。爾後到新加坡,開設南慶有限公司、豐太茶莊,其茶莊規模譽冠東南亞,是最早在南洋經營茶葉的南靖人。張榮汀致富之後,為家鄉親人提出發展茶葉生產的長遠設想。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張榮汀給塔下村大壩標宸公學基金保管委員會陸續匯款15萬元,同時將多年來積累的茶葉知識奉告鄉親,並選寄有關栽培茶葉的書刊雜誌,從安溪引進茶苗。

視頻

南靖塔下村,現在還保存着古老的建築,民風古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