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埃莉诺·兰伯特

埃莉诺·兰伯特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网址

目录

简介

埃莉诺·兰伯特(英语:Eleanor Lambert Berkson)(1903年08月10日-2003年10月7日)纽约时装周的创办人,美国时尚界及公关界的核心人物。

生平

“那个小个子金发女人”—在埃莉诺·兰伯特(Eleanor Lambert)年轻时,时装企业主、商人、设计师都这么称呼她,她在他们眼里是永远充满活力、时刻在做着一点什么、始终在路上奔波的冒险家,可以忽略她,可以怀疑她脑子里的计划,但当她将自己的计划用极具说服力的言辞包装后拿到你面前时,你却无法轻易地拒绝她。在美国的三四十年代之交,兰伯特从艺术经纪领域转移到时尚圈,给那时萎靡不振的美国时尚设计师带来了他们最需要的东西:注意力。   创意行业最需要的是市场,你必须让你的灵感为众所知,你的作品才能打开销路。这今天是常识,不过在七十年前,美国的时尚设计师并无这份奢望,因为大众的目光全都投在世界时尚之都—法国巴黎,那些担负着向大众宣传时尚动态的媒体人,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每年或两年跑一次巴黎,把新鲜的动态采回来以满足读者所需,而美国的时装生产商便依样画葫芦,仿那些品牌。如此一来,美国本土的设计师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人,他们缺少独创设计的动力,那时美国的成衣,标签上只是打上厂商品牌,一般没有设计师的名字。   而兰伯特试图改变这一切。欧洲深陷战火,德军跨过莱茵河侵占法国,一时间,法国与外界的联络被阻断了,国内的信息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顺利地往外传播,看起来是个大好机会。兰伯特选中了美国最具国际化的大城市—纽约,决定在这里建起一个山头。美国固然缺少好的设计师,但美国,特别是纽约的长处在于密集的人口、庞大的市场和出色的兼容性,砌好一个展示的舞台,不仅给外人打开一个窗口,对本土的设计师也是一个激励。   到1943年,兰伯特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是说服美国国内的服装生产商,不要忙着照搬巴黎,迎合大众,而是多多发掘本土的设计师。她告诉他们两点,第一,光靠见风使舵赚快钱,品牌难以长久,还需有自己的特色,而特色则来自有个人创意的设计师;第二,“拿来主义”式的生产,亦无助于培养顾客的审美,而没有审美、时尚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支撑,人们再怎么消费,也是实用性的,他们衣橱里只会挂上几件合穿和耐穿的衣服,不懂欣赏创意,不会用脑配搭。   第一个聘请兰伯特来为自己做推广的设计师,是阿妮塔·辛普森(Annette Simpson),此人的名字早就被遗忘了,但埃莉诺·兰伯特却因此进入了时尚经纪的领域。在兰伯特辅助下攀上事业顶峰的设计师,有曾给Coach设计过拎包的“美式休闲风格先驱”邦妮·卡辛(Bonnie Cashin),还有曾荣获“全美最有成就女性”殊荣的克莱尔·麦卡德尔(Claire McCardell)。当兰伯特雄心勃勃,要在纽约创立一个能取巴黎而代之的大型时尚秀时,麦卡德尔就在她考虑力推的首批美国设计师之列。   兰伯特活了整整一百岁,她实现了最大的一个人生愿望:牵头促成了1943年的纽约时装周。在现存的时装周“big four”中,时尚史最短的纽约却压过伦敦、巴黎、米兰,成为最早由官方牵头创办时装周的城市,头功记在她的名下。然而,话分两头说,1943年7月的这一周,当时还叫“媒体周”,意指主要是给媒体开办的,主办方向全美150名记者发出了邀请函,给他们提供差旅费,遗憾的是,只有50多人到场参会,这不仅是因为记者们不屑于国内的时尚活动,而且,当时报刊上与时尚、女性、优雅生活相关的版面也确实有限。   兰伯特不愧为时尚界的传奇PR和公关高手,她的奔忙周旋确实制造出了媒体效应,“媒体周”前后,报章上的宣传轰炸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人们开始相信,纽约真的即将将巴黎推下神坛,独占全球最大时尚舞台和策源地的位置。宣传讲究名人效应,兰伯特成功地把当时的纽约市长拉瓜迪亚也拉了进来,这位市长宣称自己有一手缝纫活儿,还很爱炫技,这一手的确收效显著;最后,当时的第一夫人肖像也频频出现在时装广告上。   但要想颠覆巴黎的霸主地位,也没那么容易,战后不久,克里斯汀·迪奥等顶尖法国设计师纷纷推出新作,帮助巴黎迅速收复失地。到六七十年代,美国人虽然也拥有如“猫王”这样的世界级明星,但美国人心目中的时尚仍然被欧洲的趣味所主宰,必须要到里根和老布什的年代,作为一项产业的时尚,在美国才算真正成型并活跃起来。那时埃莉诺·兰伯特已是垂暮,但仍然在高效地工作,纽约时装周奠立了她时尚界推手祖师的地位,而她的功绩还远不止于此。[1]

参考文献

  1. [1]她改变了美国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