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埃塞俄比亞被視為黑非洲的驕傲,卻自認是白人:只不過被曬黑了

與前文中提到的「第一大國」岡比亞不同,埃塞俄比亞算是貨真價實的非洲大國。其國土總面積達110.36萬平方公里,人口更是達到了1.05億,是世界上第13個人口破億的國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埃塞俄比亞的GDP稍微有點令人着急,但在非洲,排除那些靠着石油、鑽石和其他豐富資源吃飯的國家,埃塞俄比亞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經濟體了。


埃塞俄比亞是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古國。早在3000多年前,隨着含米特人由阿拉伯半島南部轉移至東非大陸,今埃塞俄比亞一帶就出現了人類活動的痕跡,很快,這兒出現了相對繁榮的城邦。公元前8世紀,努比亞王國建立。值得注意的是,「努比亞」在歷史上是個十分複雜的概念,早在公元前36世紀那會兒,古埃及第四王朝的一些古老文獻中出現了「庫施(Kush)」這樣的字眼,這常被學界認為是古努比亞的「文化期A」,也被稱為「史前努比亞」。公元前22世紀到前16世紀期間,這兒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黑色非洲國家。

努比亞同古埃及在歷史上不斷糾纏,直到前11世紀左右,前者才擺脫了古埃及王朝的統治。而在前750年左右,努比亞人建立了王國並一度恢復了「庫施」這個古名。這段時期,他們表現得相當強勢,一度反過來占領了埃及全境。從前6世紀開始,努比亞王國的文化開始獨立,他們發明並擺正了自己的文字和語言。不過,文化的獨立並不能幫助努比亞王國擺脫不斷衰落的困局,到了公元1世紀那會兒,嚴格地講,努比亞已經算不上是一個結構完整組成嚴密的王國了,而更像是一塊文明區域的統稱。


正是在古努比亞王國衰敗的過程中,一個強盛的新政權在北方的阿克蘇姆城一帶崛起了,它便是阿克蘇姆王國,在學界也常被稱作「埃塞俄比亞帝國」。公元4世紀左右,基督教傳入阿克蘇姆王國;2個世紀後,王國完成了基督化。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阿克蘇姆王國進入全盛。當時,王國控制着紅海兩岸的廣袤土地,可以隨時調動數萬大軍和超過200艘戰船的龐大艦隊,其附屬國都得老老實實地按時上貢。同時,王國的王權高度集中並達到頂峰,國王自稱「萬王之王」。為了對抗如日中天的波斯人,東羅馬帝國都不得不屈尊同阿克蘇姆交好。然而遺憾的是,阿克蘇姆王國並沒有風光太久。

歷史上,埃塞俄比亞同基督教、伊斯蘭、歐洲人和阿拉伯人這些概念有着十分複雜的糾纏。首先,盛極一時的阿克蘇姆王國的衰落就是阿拉伯人導致的。在阿拉伯人於公元7世紀崛起之前,阿克蘇姆王國憑藉着經由紅海通向印度的航道保持着頻繁的商貿往來,其經濟十分繁榮活躍。然而,阿拉伯人隨後便阻斷了阿克蘇姆的經濟大動脈,王國也迎來了不可避免的衰敗。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給阿克蘇姆王國帶來了可怕的連鎖反應,先是紅海兩岸地區的控制權相繼喪失,緊接着,周邊許多曾經的附屬國紛紛改信伊斯蘭教,同時對舊宗主國反戈一擊。雪上加霜的是,一場至今仍是未解之謎的巨大災難使得王國剩餘不多的港口布滿黃沙,不得不因此荒廢。相比外部困難,內部的矛盾顯然是更加致命的:大敵當前,王室卻因為繼承權問題亂成一團,整個國家從內而外失去了張力。總而言之,阿克蘇姆王國的衰落是斷崖式的、不可避免的。

在阿拉伯帝國的強權之下,埃塞俄比亞人被迫短暫皈依了伊斯蘭教,隨着12世紀扎格維王朝的建立,王國又重新把基督教奉為國教。1270年,阿比西尼亞帝國建立,這個政權一直持續到了1974年才被聯邦民主共和國取代,便是咱們熟悉的那個埃塞俄比亞帝國。16世紀,埃塞俄比亞帝國接連遭受葡萄牙和奧斯曼帝國入侵,篤信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亞人自然跟來自歐洲的葡萄牙人更親一些。正是在葡萄牙人的幫助下,埃塞俄比亞皇帝擊敗並重創了敵人。


同非洲大多數國家在列強數輪殖民主義狂潮中的逆來順受不同,埃塞俄比亞的表現可謂是相當出色了。1889年,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統一全國,並在7年後擊敗意大利,此舉一舉奠定了現代埃塞俄比亞的疆域。在歐洲列強主導的19世紀,能夠正面擊敗列強之一,這樣的戰績已經是相當了不起了。孟尼利克統治下的埃塞俄比亞被視為黑非洲的驕傲,不過有趣的是,埃塞俄比亞人恐怕自己都不這樣認為。

正如咱們在文章之前所說,埃塞俄比亞人向來自認為是白人。早在公元4世紀,基督教傳入埃塞俄比亞地區並深深地影響了當地人。隨着王國於6世紀完成基督化,對北邊的歐洲,埃塞俄比亞歷代統治者都沒把自己當成「外人」。為了對抗波斯,東羅馬帝國有意識的拉攏也讓埃塞俄比亞進一步堅定了做「黑皮香蕉」的決心。實際上,直到近代,許多歐洲國家對埃塞俄比亞的看法還不錯,就拿兩牙來說,葡萄牙十分鄭重且熱切地在埃塞俄比亞岡達爾城設立了大使館,而西班牙王室乾脆打算直接同對方皇室聯姻。


為了名正言順地做白人,埃塞俄比亞王室也算是費了大心思,引經據典。根據《聖經·舊約》,阿拉伯半島的希巴女王十分傾慕大名鼎鼎的所羅門王,二人在一場熱戀後生了個兒子。後來,希巴女王帶着幼子回到故土,其族裔不斷繁衍,而埃塞俄比亞人一直自認為自己便是女王和所羅門王的後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猶太人在埃塞俄比亞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因為他們公認的先祖——所羅門王就是古以色列人。埃塞俄比亞末代皇帝海爾·賽拉西的頭銜就能把這段歷史體現得十分清楚:「所羅門王和希巴女王第225代繼承人」、「猶太的雄獅」。20世紀中期的黑人人權運動過程中,非洲許多國家邀請「大國」埃塞俄比亞入伙。後者卻一臉迷茫地反問:你們找錯人了吧?我們可是白人啊!

我們從上述不難看出,埃塞俄比亞有着十分古老且一度輝煌的歷史,另外,直至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同非洲的鄰居們不同,埃塞俄比亞都不算是徹徹底底的弱國,那麼,這個富有帝王氣質的非洲大國如今混的咋樣呢?簡單形容就是一個字——慘。

埃塞俄比亞有1.05億人口,着實不算少;但其GDP換成人民幣,放在咱國家也就是個中流偏上的地級市水平。另外,埃塞俄比亞的自然條件雖沒有岡比亞那麼獨特優越,但也說不上差得無可救藥;該國自然資源種類齊全且總量豐富,若拋去占國土面積約1/3的沙漠不談,其他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和水域率也大體說得過去。然而,埃塞俄比亞的卻同樣非常非常的窮,其人均GDP世界倒着數,導致這種貧窮出現的原因差不多就倆字——亂、懶。


埃塞俄比亞的亂源自於當局執政水平極差。在帝國於1974年被推翻後,所謂的「人民民主共和國」未能給人民帶來多少民主,國家反倒是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獨裁統治。這段時期,埃塞俄比亞征戰頻頻,國內經濟發展停滯,工業基礎孱弱,失序的私有制經濟又使得國家經濟陷入無休止的混亂,有個具體的表現就是物價一天一個樣,各種產品的價格不對等,甚至差得離譜。不少勤勞的農民辛勤耕作,收穫的糧食只能換很少的錢;而日用品的價格卻很高,一大麻袋糧食可能換不了一塊肥皂。面對這種貧窮,人們也實在是沒有辦法。

另外,懶人在埃塞俄比亞也占着相當的比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埃國跟岡比亞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後者的懶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其隨風飄搖的歷史。岡比亞作為彈丸小國,其出現還是列強相互妥協的結果,本身國民的民族意識就相當淡薄,更別說渴望着什麼大作為了。埃塞俄比亞可不一樣,這個有着悠久歷史的非洲大國,在殖民帝國的瓜分狂潮中硬是撐了下來,成為20世紀初非洲兩個主權國家之一。另外,埃塞俄比亞人祖上雖說不上家大業大,但也不是泛泛之輩,且作為「精神白人」,深受基督教和西方文化浸染,其國民應當區別於非洲近鄰才對。然而,埃塞俄比亞人嘴上不願屈服於命運,身體卻是誠實的。


筆者在相關資料中看到了這樣一段往事:大約在幾十年前,在對黑人的政治正確之下,歐美掀起了一陣「非洲熱」,更具體點說就是「埃塞俄比亞熱」。埃塞俄比亞整體地勢較高,海拔高達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美譽。該國土壤確實不怎麼適合耕種,但憑藉着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埃塞俄比亞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沒事幹就跑去挖挖礦石黃金鑽石,即便是窮得衣不蔽體,他們也覺得小日子過得還算安穩。

長期受到基督教的影響,當地人性情也比較平和,待人友好,西方遊客一是在這裡的秀麗風光中迷醉,二是當真會有種賓至如歸的錯覺。正如剛剛所說,埃塞俄比亞當局迷戀戰爭,局勢長期動盪;當地人口密度大,疾病盛行,城鎮各種髒亂差,這些都與前者形成了尖銳對比。因此,許多好心且富有的西方遊客看着天真無邪的孩童在如此貧困、混亂且骯髒的環境中成長,多少會動惻隱之心。在這些好心人的幫助下,許多埃塞俄比亞孩童獲得了直通歐美的「車票」,他們有了乾爹乾媽,在名校里接受優質的西式教育,一下子麻雀變鳳凰。

長期居於希望渺茫的環境中,許多埃塞俄比亞人本身對生活就沒有多少期待,看着一個個被西方國家以「人道主義」鼓吹起來的改寫命運的案例,他們更是懶得奮鬥了,乾脆每天醒來就跑到河邊撈兩條魚,吃完就地一躺,等着天上掉餡餅。雖說一個民族的懶惰是其自身決定的,但除了歷史、環境等因素外,埃塞俄比亞人當真是中了西方「糖衣炮彈」的迷惑,這點的影響實在是無法忽視。


好在埃塞俄比亞早已結束了動盪不堪的混亂局面,在中國的幫助下,其社會進步速度明顯,經濟增速更是被國際社會稱讚為「類似於中國的經濟奇蹟」。複雜的時代背景消磨了埃塞俄比亞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帝國氣質,卻也令該國民眾變得相對更淳樸;或許在爾虞我詐的當下,這反而是一種優勢。另外,埃塞俄比亞人的整體顏值比他們的非洲鄰居要高不少,假如您有機會跑到那兒旅遊,看到漂亮的小姑娘,千萬別誇她是「好看的黑妹」,因為他們篤信自己是白人,只是被曬黑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