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 (漢語詞語)
垂柳 (漢語詞語) |
垂柳,學名:Salix babylonica,指喬木,雌雄異體,樹枝細長,柔軟下垂,葉子基部寬,前端漸尖。也叫「垂楊柳」。語出南朝 梁簡文帝 《長安道》詩:「落花依度幰,垂柳拂行輪。
目錄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喬木,雌雄異體,樹枝細長,柔軟下垂,葉子基部寬,前端漸尖。也叫垂楊柳。
可用於行道樹,河岸防護林帶;胸徑7~10厘米,定干高度2.5~3米 ,分枝點高2.5米左右,3~4個主枝,根據需要可培養全冠或偏冠形苗木。主要用於庭園、湖邊、水岸景點綠化。
生長環境
生長在道旁、水邊等綠化樹種。耐水濕,也能生於乾旱處。
分布範圍
產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栽培,在亞洲、歐洲、美洲各國均有引種。
引證釋義
柳樹。因枝條下垂,故稱。
南朝 梁簡文帝 《長安道》詩:「落花依度幰,垂柳拂行輪。」
元 薩都剌 《游西湖》詩之六:「垂柳陰陰 蘇小 家,滿湖飛燕趁楊花。」
艾蕪 《鞍鋼啊,我回來了》:「街燈燦然,垂柳裊裊,高樓櫛比,馬路廣闊。」
主要價值
賞柳
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時機。《武林舊事》記載:「清明前後十日,城中仕女艷妝飾,金翠琛玉,接踵聯肩,翩翩游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踏青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看柳,這點,從許多關於清明的詩詞可以看出來,如,宋人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喻柳柳是美好的象徵。柳葉初生,似睡眼剛展,故稱「柳眼」。李商隱《二月二日詩》:「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細長為柳葉,喻為「柳眉」。王衍詩《甘州曲》:「柳眉桃臉上勝春」。女子身腰若柳條柔軟,故稱「柳腰」。韓屋詩:「柳腰蓮臉本忘情。」晉代衛灌的書像柳葉,世稱「柳葉篆」。柳絮散落為絮綿,又稱「柳綿」。晏殊《寓意詩》:「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蘇東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詞句。 詠柳歷代詩人以柳入題,歌詠不絕。古代的《詩經》中所寫的「楊柳依依」,早已成為人們吟詠的佳句。唐以後,詠柳的詩詞名篇迭出,如「柳絮飛來片片紅,夕陽方明桃花塢」,「依依裊裊復青青,勾引春風無限情」等等。但是在詠柳的詩詞中,把柳樹的柔美形象描繪得最真切動人的,要數唐代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愛柳春秋時,有個柳下惠,原來不姓柳,因為很愛柳才改姓,於是,他的後代都姓柳了;東晉陶淵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北宋歐陽修曾在揚州平山溏掘土種植柳樹,人稱「歐公柳」;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薩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樹,後人名之為「唐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齡臨泉卜居,泉邊栽柳,便自稱「柳泉居士」;清末名將左宗棠出征西北時,命令軍隊在河西走廊沿途種柳,長達數千里,人稱「左公柳」。現代畫家豐子愷曾將屋子取名為「小柳屋」;現代史學家陳寅恪也特別愛柳,他的書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編為《寒柳堂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