坳陷型聚煤盆地
坳陷型聚煤盆地 |
坳陷型聚煤盆地亦称波状坳陷盆地,盆地的基底基本上为一连续界面,聚煤期地壳运动以宽缓开阔的波状隆起和坳陷为主,含煤岩系就形成于波状坳陷内,波状坳陷可能是地壳薄化引起的区域沉降,也可能是壳下物质活动引起的热沉降,或区域构造应力场造成的地壳波状变形。坳陷型聚煤盆地内部比较稳定和均一,但常常邻接活动构造带,受到各种板块边缘活动动力效应的波及,因此盆地边界构造对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有中重要的影响。
目录
简介
坳陷型聚煤盆地的形成直接受控于地壳的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引起基底逐渐沉降,沉降物不断地补偿过程中形成的聚煤盆地。这类盆地常形成波状起伏的坳陷,盆地坳陷范围大,沉降幅度中间大、边部小,形成的煤系中间厚,最厚可达数百米,向两边逐渐变薄。我国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就是在这类广阔的坳陷盆地中形成的。聚煤盆地的基底界面可以是连续沉积界面,也可以使遭受长期风化剥蚀的间断面、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基底脆性断裂变形不明显,坳陷型盆地的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湾口型,其横剖面有些是对称的,有些则不对称;盆地规模可大可小,大者可达数十万平方公里。
评价
我国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盆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波状坳陷型聚煤盆地、一个克拉通内沉积盆地。盆地南、北两侧分别以秦岭-大别山和阴山活动构造带为界,总体为一个由西北向东南缓倾的箕状盆地。盆地的基底为中奥陶统侵蚀界面,盆缘局部地段为寒武系或震旦系。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由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组成,在海域不断扩张的总趋势下形成以潟湖、潮坪-障壁体系为主的早期聚煤环境,以稳定的薄-中厚煤层和浅水碳酸盐岩层的广泛发育为特征,旋回结构清晰,煤层易于对比,晚石炭世中晚期,海域范围最大,在盆地北缘山前地带发育厚煤层,大约自晚石炭世晚期,由于内蒙-大兴安岭海槽渐趋封闭,盆缘隆起带多河系携带的大量陆源碎屑注入盆地,开始了盆地范围的海退期。在富煤层段,聚煤带呈现规律性变化,大体为“东西向成带,南北向迁移”的总格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