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寺經幢
地藏寺經幢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昆明市博物館內的大廳中央,是一座七級八面的石制經幢。該經幢始建於大理國時期,因其當時處於地藏寺內而得名。1919年,這座經幢被人從土中發現,1923年被發掘出土,並以其為中心修建了古幢公園。1982年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97年,地藏寺經幢被昆明市博物館納入建設規劃之中,並加以保護。
目錄
歷史
地藏寺經幢始建於大理國時期的地藏寺內,根據幢上銘文可知,造幢者為大理國的議事布燮袁豆光。銘文中稱,袁豆光造這座經幢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標榜世襲善闡府侯高明生的功績,二是展示自己輔佐善闡府幼主高生世的功勞。
中華民國初年,地藏寺經幢因戰亂而被大部分埋於地下。1919年時,地藏寺經幢被人重新發現,1923年得以出土。經幢出土後,當地政府以地藏寺經幢為中心修建了一座古幢公園,並在經幢周圍種植了草皮,同時修建了鐵質圍欄作為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地藏寺經幢上方一度修建了一座保護亭。1982年,地藏寺經幢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昆明市文物部門整修和清洗了地藏寺經幢,並在地藏寺經幢下方加建了台基。1997年7月,昆明市博物館將地藏寺經幢納入了整體規劃建設之中,此後經幢整體位於昆明市博物館內的大廳中央,其上方為玻璃頂棚。地藏寺經幢的整體維護也由昆明市博物館負責。2004年,地藏寺經幢再次整體清洗,以清除灰塵和空氣污染造成的污染物。但由於清洗技術不成熟,使經幢遭到了部分損壞[2]。
結構
地藏寺經幢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昆明市博物館內,七級八面,通體用紅砂岩雕成,由下至上逐漸收分。該經幢淨高度6.5米,底部為高1.1米、底寬11.7米、頂寬8.75米的台基。石料共分為五段,第一段較長,頂部四段較短,相互之間以圓形公母榫相連。各層之間的界石,除第一層和須彌座之間雕有經文外,其餘各層之間均呈傘蓋狀,並雕有小佛、圓珠等裝飾。各層的造像和構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損毀。整體雕刻內容取材自佛教密宗,其造型構成了一座立體的曼陀羅神壇,底部為鐵圍山,中心為須彌山。
視頻
地藏寺經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二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名單通知,文博在線
- ↑ 地藏寺經幢的清洗,昆明市博物館,201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