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在魯迅故居(龔保彥)

在魯迅故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在魯迅故居》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在魯迅故居

上海,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曾居住過中國近代一位名揚世界的偉大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他終生用手中那支犀利無比的筆,解剖中國歷史,透析國民性,與現實種種黑暗勢力毫不妥協地戰鬥,力圖對經歷幾千年漫漫封建專制統治的中華民族進行思想、文化啟蒙,使每個中國人真正獲得精神與思想解放。毛澤東曾稱讚他「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就是魯迅先生。而大陸新村9號,就是魯迅先生人生最後三個年頭居住的地方。

去年四月中旬一日,春風駘蕩,萬物芬芳,我和妻子從秦巴腹地乘車南下,慕名去那裡進行了參觀。

因為那天早晨我們去的比較早,沒到上班時間,魯迅故居管理人員還沒到,故居大門尚沒打開。趁開門前那幾十分鐘,我和妻子在故居外大街——也就是山陰路上隨便溜達,消磨時間,等待管理人員來開門。

山陰路是一條南北向的路,近十米寬樣子,路面鋪着烏黑的柏油,平坦,乾淨,整潔,兩邊布滿參次錯落的住家和店鋪。早起的車輛和行人井然有序地穿梭來往。剛開門不久的各家店鋪,人群進進出出,有的買菜買肉購物,有的買早點,有的吃早點。十字路口那所「虹口區第三中心小學」里,身着統一校服、繫着紅領巾、臉上滿是稚氣的小學生們,在操場做完早操後,紛紛向各自教室走去。到處一派和諧安寧的氛圍。我突然想起八十多年前魯迅先生在這裡生活居住時的情景。那時整個中國和上海都處在戰亂中,時局動盪,社會混亂,民不聊生。這條路肯定凹凸不平,垃圾遍地,商事冷清,民生凋敝,一派令人傷心哀嘆的景象。其與當下這繁華寧靜的局面比較起來,實在讓人感到現在和平安寧生活的珍貴。

九點鐘整,習習春風還在大路上自由吹拂,天上陰雲散去一些,一輪春陽在淡雲疏霧間露出紅彤彤的臉,縷縷柔和明亮的光線從天上灑下來,到處一片春光融融的景致。故居管理人員打開了黑鐵大門。我們和七八個也是從外地遠道而來參觀魯迅故居的男男女女,往魯迅故居走去。

魯迅故居在一棟長條形建築最西邊一個單元。這棟建築共三層。磚木結構,紅磚紅瓦,坐北朝南。故居大門口掛着周恩來題寫「魯迅故居」幾個字的豎條形牌子,黃底綠字,莊重儒雅。故居占地七十多平米,建築面積二百多平米,前邊有一小花圃。花圃里種着魯迅生前很喜愛的三種花木:石榴、紫薇、桃樹。石榴正開着零星花朵,殷紅晶亮,嬌艷欲滴,在一片片綠葉襯托下,像血,像火,分外醒目。這是不是象徵魯迅先生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大聲疾呼,拚命吶喊,如杜鵑啼血一樣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偉大精神?

魯迅一生輾轉流離,居處不斷變換,主要故居有四處,一處在紹興,一處在北京,一處在廣州,一處在上海。

在上海他不僅僅只在這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居住過,還在橫濱路景雲里23號、川北路2093號住過。

1927年10月8日,魯迅和夫人許廣平剛剛從廣州來上海五天,便從共和旅館遷居景雲里23號。這是弄內第二排最後一幢,前門斜對着茅盾(中國現代另一位著名作家)的後門。由於住所周圍很不安寧,1928年9月9日就移居到同排18號,和弟弟周建人一家同住。不久,隔壁17號有了空房,因魯迅喜歡住房朝南又兼東,於是在1929年2月搬入17號居住。在這裡,魯迅不僅和許廣平迎來了自己畢生唯一的愛子周海嬰出生,還與文學青年柔石、馮雪峰等結為摯友,並同國際友人美國的史沫特萊、日本的內山完造建立深厚友誼。1930年,經內山完造介紹,魯迅租下川北路2093號三樓四室,於同年5月12日攜許廣平、周海嬰遷入。魯迅在這裡發表的著、譯作品大約170篇,還編選校訂了《二心集》、《三閒集》等兩本雜文著作,會晤了來上海治病的紅軍將領陳賡,幫助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瞿秋白兩次在此避難,與馮雪峰一起編訂《前哨》雜誌創刊號。1932年,震驚中外的淞滬會戰爆發後,出於安全考慮,魯迅一家遷出川北路2093 號,於1933年4月同樣在內山完造介紹下,搬入眼前這所位于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的公寓居住。

魯迅在這裡撰寫了許多富有戰鬥性的雜文,並編輯《譯文》雜誌,翻譯俄羅斯作家果戈里長篇小說《死魂靈》,提倡木刻版畫,還編輯整理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電祝賀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到達陝北,1936年初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故居按照魯迅生前居住時的情形復原,屋前有天井,一樓前間是會客廳,後間是餐室,碗櫃、餐桌、餐椅擺放整齊。二樓前間是魯迅臥室兼書房。西邊牆下放着一個大衣櫃、茶几、幾把藤椅和一個鏡台,東邊靠牆是魯迅鐵製床鋪。床上放着一床摺疊着的薄棉被,一個印花枕頭。南邊窗下是一張舊木桌和舊藤椅。魯迅就是坐在這個藤椅上,經常伏案耕讀,思考國家民族大事,創作、編選、翻譯作品的。後間是儲藏室,內有魯迅修書工具、藥品和醫療器皿等物品。三樓前間是魯迅獨子海嬰及保姆臥室,後間是客房,在這裡魯迅掩護過瞿秋白、馮雪峰等共產黨人。

故居內的家具,絕大部分是原物。魯迅逝世後,許廣平帶上兒子海嬰遷出這裡。這些家具暫存在淮海路淮海坊。1950年復原魯迅故居時由許廣平捐贈。

魯迅攜妻兒自1933年4月11日住進這裡,到1936年10月19日清晨在這裡去世,共計居住了3年零6個月。

一個偉大的靈魂,在風雲變幻、戰亂連連的舊中國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前半葉,宵旰憂勞地走過56年後,溘然於此病逝,歷史永遠記住了這個地方。

縱觀魯迅一生文學創作,總括起來主要有三類:雜文、散文、小說。他的雜文針砭時弊,激濁揚清,匡扶正義,有非常強大的力度,人們稱之為投槍、匕首極為準確。他的散文自然樸素,博大深沉,風趣生動,感情真摯,讀來朗朗上口,很有感染力。他的小說主題深刻,人物生動,筆法老辣,振聾發聵,從多方面描繪並解構了國民性,幾乎讓每個中國人都從中看到自己影子。尤其是中篇小說《阿Q正傳》,通過主人公阿Q所表現出的「精神勝利法」,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中國人的靈魂,力透紙背,影響深遠。中國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去年曾公開坦言:「我願意用自己所有作品換取他的一個中篇(《阿Q正傳》)都換不來。」這雖然是莫言的謙辭,但也從一個方面說明魯迅這部作品在莫言心目中的分量。

一個國家或民族,不能沒有一些目光超視距的偉大思想家、文學家。因為他們往往能夠站在歷史與現實的制高點上,為自己的國家民族提出一些具有啟蒙意義的新思想或新觀點,促使國家民族不斷繁榮進步。其就像培根、彌爾頓、伯林之於英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之於法國,黑格爾、尼采、康德之於德國,愛默生之於美國。而魯迅對於我們中華民族,同樣具有和那些巨人一樣重要的意義……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