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若瑟修院
圣若瑟修院位于中国澳门岗顶何东图书馆右侧。与圣保禄学院一样是培训进入中国传教修士的耶稣会修院。系耶稣会士于1728年创建。亦有三巴仔或小三巴之称。但1762年耶稣会士被驱逐后,由于缺乏合格教授,修院日渐衰微。
目录
圣堂简介
1774年祁主教(Alexandre da Silva Pedrosa Guimarães)来澳门任职时,修院已经没有修生,而成为一座孤儿院。1783年,高维牙主教邀请遣使会司铎数人来澳门重新开办修院,并于1784年开学,招收修生8名,经过艰苦的工作,修生人数大增。但到了1833年,由于查主教(Francisco de Nossa senhora da LuzChacim)迫走遣使会会士,修院的教授又逐渐星散殆尽,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直至1862年,葡萄牙政府批准了马杰罗主教(Jerònimo José da Mata)关于准许耶稣会士重回修院担任教职的请求,修院修生即骤然增加。1871年后,由于澳门总督府派遣政府敎师到修院任教,修院便变成一所市立中学 :利宵中学前身。1893年利宵中学建校后,始改为一座专研神学的修院,为在澳门以至中国的传教事业作出贡献。该修院自创办以来,培训了数百名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为在澳门以至内地继续开展传教事务作出了贡献。
历史及现状
圣若瑟修院圣堂俗称三巴仔修院。由耶稣会会士兴建,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动工,1758(清乾隆廿三年)落成,与三巴仔教堂相连。在1903年重修,1953年罗若望主教策划再行修葺。圣堂的正面改用上海批荡,并采用假云石祭台。
圣堂内并设有古旧且具相当艺术性的告解亭。圣堂右边高塔上有大小铜钟各一,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由意籍著名铸造家卑他利华建造。修院建于一七四六年,是澳门历史上最主要的教育中心之一。并于一八零零年被授予“皇家修道院”的称号。该建筑物曾多次进行改建或重修。
但到九十年代,结构上已经出现严重问题,文化局耗资约八百万元重修圣若瑟修院教堂,经过九个月的工程后重开迎众 ,圣若瑟修院教堂焕然一新。修复范围主要在教堂部分。工程是在墙壁和柱位等结构部分加入钢筋水泥结构,并用水泥加固了地基,重新铺设地面,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前提下翻新教堂内的圣物和摆设,。
圣堂每天上午十时至下午四时免费开放,逢周三休息。
主教
主教是基督宗教的高级圣职人员职称,为天主教[1]、东正教与圣公会采用,词源自希腊文“episkopos”(επίσκοπος),即“epi”(由上往下)及“skopos”(观察者),意为监督(overseer)。依据初期教会的传统,祝圣主教[2]代表授予圣职圣事的圆满性。主教即是借着圣灵/圣神被祝圣为教会中的牧人及管理者,也是教义的导师及圣职敬礼的司祭。在一般基督宗教主流教会,指耶稣基督派遣使徒/宗徒继续实行祂的使命,到了第一世纪末至第二世纪初就形成了主教的制度。
学生年龄介于30岁-60岁之间,来自不同背景,各行各业,如:法律、商业、医药、金融、销售、军队、社会工作、教育及其他行业。学院课程还对全职神职人员代表开放。
参考文献
- ↑ 天主教,中国政府网,2017-10-23
- ↑ 中国天主教负责人就祝圣主教发表谈话,光明网,2006-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