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防風
土防風 |
目錄
基本信息
名稱; Japnanese St. John's wort Herb, all-grass of Madras Grangea
田基黃,斑鳩窩,蛇查口,合掌草,跌水草,七寸金,一條香,金鎖匙,紅孩兒,寸金草,田邊菊,痧子草,莽殼草,小王不留行,細葉黃,觀音蓮,降龍草,七層塔,土防風,小元寶草,黃花仔,禾霞氣,耳挖草,小還魂,小蟻藥,小對葉草,八金剛草,蛇細草,對葉草
來源
為藤黃科屬植物地耳草的乾燥全草。
原形態
地耳草,一年生小草本,高10-40cm。全株無毛。根多須狀。莖叢生,直立或斜上,有4棱,基部節處生細根。單葉對生;無葉柄;葉片卵形或廣卵形,長3-15mm,寬1.5-8mm,先端鈍,基部抱芭,斜上,全緣,上面有微細透明油點。聚傘花序頂生序頂生而成叉狀分歧;花小,徑約6mm0;花梗線狀,長5-10mm;萼片5,披針形或橢圓形,長3-5mm,先端急尖,上部有腺點;花瓣5,黃色,卵狀長橢圓形,約與萼片等長;雄蕊5-30枚,基部連合成3束,花絲絲狀,基部合生;子房上位,1室,卵形至橢圓形,長約2mm,花柱3,絲狀。蒴果橢圓形,長約4mm,成熟時開裂為3果瓣,外圍近等長的宿萼。種子多數。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及較潮濕的地方。分布江蘇、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產廣東、廣西、四川、湖南、福建、江西等地。
性味
甘;苦;涼
性狀
乾燥全草,莖略呈四稜柱狀,光滑,粗約1.5毫米,外表淡黃棕色或暗紅棕色,節間長約1~2厘米,易折斷。葉片黃褐色或灰青色,皺 縮,紙質,易碎,以放大鏡觀之,有細小透明油點。花序多折斷而不完整,花萼花瓣干縮,黃棕色,或脫落,雄蕊僅存花絲,子房甚小,易脫落。蒴果紅棕色,長卵形,多裂成3瓣,頂端喙尖;種子細小,多數;不成熟的果實,尚殘存破碎的花萼、花瓣及少數花蕊。氣微,味淡。
功效
為藤黃科屬植物地耳草的乾燥全草。 主治傳染性肝炎,瀉痢,小兒驚風,疳積,喉蛾,腸癰,癤腫,蛇咬傷。
經脈
肺經;肝經;胃經
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活血消腫。治傳染性肝炎,瀉痢,小兒驚風,疳積,喉蛾,腸癰,癤腫,蛇咬傷。
-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酒病,消腫脹,敷大惡瘡,理疳瘡腫。
- ②《質問本草》:塗火毒,消陽癥結疽。
- ③《分類草藥性》:解一切蛇蟲毒,清火,止泄瀉,刀傷用良。
- ④《嶺南採藥錄》:去硝黃火毒,敷蝦箝瘡,理跌打、蛇傷。
- ⑤《福建民間草藥》:活血,破瘀,消腫,解毒。
- ⑥《南寧市藥物志》:清內熱,治眼疾。
- ⑦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滲濕利水,消腫止痛。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區疼痛,闌尾炎,疔腫癰疽,毒蛇咬傷,跌打扭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大劑可用至90~120g;或搗汁。 外用:適量,搗爛外敷,或煎水洗。
土防風的藥方
- ①治傳染性肝炎(有黃疸和無黃疸型均可):地耳草二至三兩,水煎服,每天一劑。(《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②治痧症吐瀉:地耳草一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 ③治痢疾:地耳草五錢,水煎,紅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一兩調服。(《江西民間草藥》)
- ④治小兒驚風,疳積瀉:地耳草一兩,水煎服。疳積瀉加雞肝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⑤治喉蛾:鮮地耳草七錢至一兩,搗爛,同涼開水擂出汁服。或乾草五錢,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 ⑥治疹後牙疳:地耳草五至六錢,搗取汁,和人乳搽患處。(《湖南藥物志》)
- ⑦治濕疹:地耳草適量,煎水洗。(《江西民間草藥》)
- ⑧治皰癤腫毒:地耳草煎水洗。(《湖南藥物志》)
- ⑨治跌打損傷:地耳草五至八錢,酌加黃酒或酒、水各半,燉一小時,溫服,日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 ⑩治毒蛇咬傷:地耳草五錢,天胡荽一兩,青木香五錢。水、酒煎服。(《江西民間草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