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土笋冻

中文名 土笋冻

英文名 Sipunculidwormjelly

主要食材 新鲜海土笋

分类 闽南小吃

口味 清爽、香嫩、不油腻

产地 福建泉州安海

土笋冻 (闽南小吃)是一种由特殊肉虫加工而成的冻品,是发源于泉州及闽南地区的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汉族传统风味小吃。该虫含有胶质,主原料是一种蠕虫,属于星虫动物门,学名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身长二、三寸。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其肉清,味美甘鲜。

目录

传说

土笋又名涂笋,据《闽小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生于海滨,形似蚯蚓,即沙巽也。”历史上最出名的要数晋江安海的土笋冻,味美甚鲜,在《闽杂记》也记载:“涂笋生于海滩沙穴中,今泉州海崖有产。”今安海产量最多。土笋冻呈灰白色,晶莹透明,香嫩清脆,富有弹性,和其它调料配食,风味尤佳,是福建泉州乃至泛闽南地区一带冬春季节的时令佳肴。

迄今,关于土笋冻的起源有2种流传很广的说法

一是郑成功发明土笋冻

郑成功在攻打台湾之时,曾经有一段时间粮草紧缺。而郑成功治军严明,坚持不接受老百姓的任何资助。驻军当时所在地离海滩很近,将士们到海边挖出来大量的“土笋”,而郑成功每日仅食用以土笋煮成的汤。忧国忧民的郑成功为了早日收复台湾,经常忘记用餐,而其下将士经常要再次温热土笋汤。某日,郑成功不想让手下将士为他温热,直接食用凝成冻的土笋汤,没想到这味道比土笋汤要好,无意中郑成功发明了土笋冻!土笋冻逐渐流传开来,经后人不断改进制作方法及佐料,形成了广为人知的土笋冻!

二是与戚继光有关

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率兵抗倭。因粮食紧缺,便下令捉滩涂上的跳跳鱼、小虾、小蟹、螺贝一起下锅煮汤,而在滩涂上拖螃蟹的时候无意间捉到了一种海蚯蚓,士兵将之单独放进锅里煮汤。在戚继光最后用餐时,只剩下冰冻成块的海蚯蚓,他也只好拔剑取下一块品尝,没有想到这美味比鱼、蟹更鲜美,从此土笋冻便流传开来。据《泉州历年大事年表》记载:“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正月,倭寇入泉州郡境涧埕、湖美等处杀男女而去。又至安平攻城3日不克,闻总兵戚继光兵,遂逃窜。”可知,戚继光在公元1564年到过安海抗倭,因此,其发明土笋冻有其历史依据。

关于土笋冻的最早的书面记载。能找到的是清代周亮工所著《闽小记》中有述及:“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于海滨,形类蚯蚓,终不识作何状。后阅宁波志,沙噀,块然一物如牛马肠脏,头长可五六寸许,胖软如水虫无首无目,无皮骨,但能蠕动,触之则缩,小如桃栗,徐复臃肿,其涎腥,杂五辣煮之,脆美为上味,乃知余所食者即沙噀也,闽人误呼为笋云,予姻有肥而无骨者,子以沙噀呼之,众初不解,后视此咸为匿笑,沙噀性大寒,多食能令人暴下,谢在杭作泥笋,乐清人呼为沙蒜。”

周亮工是目前发现最早述及“土笋冻”一词的人。

制作方法

1. 将土笋存放一、二天,使其体内泥沙排出后用海水漂洗,去除表面污泥,涝出沥干,放置于石板上,用石轮碾压出内脏,在盛入大缸,一双手反复揉搓挤压,去净其肠内泥沙污物,待表皮脱去、肠内污物去净后,用清水冲洗,揉搓5-6遍,沥干水,切成3厘米左右的段。

2. 将土笋放入铁锅,每公斤土笋倒入2-3公斤清水以约高出土笋3厘米为度,加盖后用旺火烧沸,用铁勺将土笋搅几下,再加盖烧沸,再以铁勺搅匀,使土笋所含的胶质充分溶于水中,并加入适量精盐拌匀,即成土笋液。

3. 将土笋液分别舀入洗净擦干的小杯内5分满,晾50分钟(气温在20度以下)凝结成块后脱杯即成冻品。将之置于冷藏箱中,可随时食用和保鲜。[1]

特点

晶莹透明,鲜嫩脆滑,清热补脾润肺。

制作要领

煮土笋冻的过程中要经常开盖搅动,煮至土笋胶质溶于水为宜;

土笋冻要放入保温箱内并加以冰块保冰,以免溶化。

吃法

它们个个晶莹剔透,肉脆冻软,味美甘鲜,滑溜爽口。吃一口在嘴中,凉凉的,咬上一口土笋,脆脆的,配以蒜蓉、酱油、北醋等酱料,味道更加绝妙,在齿间回味无穷。讲究的人,还会配上甜酱、辣酱、芥末、再加上海蜇、芫菜、白萝卜丝、辣椒丝、番茄片等,色香味俱佳。

功效

土笋冻不但滋味浓厚甘美,还有独到的健保疗病功效。民俗学家杨纪波《星虫》一文称它“性温热,产妇也可以吃,且有滋补”,另一说源自“龙二少爷”的《土笋冻》:“性清凉,当喉咙疼痛时,吃了它立即止痛,胜似妙药。”两说看似矛盾,或许兼而有之,也可能双双言过其实,但表现出了人们对土笋冻极大的喜爱。

参考来源

  1. 闽南食一绝——土笋冻 ,搜狐网,20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