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土樓舊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土樓舊事》是一個老人對土樓舊事的深情回憶,這是一本關於家鄉的鄉土讀物。《土樓舊事》是一個一輩子生活於土樓的老人對土樓的敘述與講解,所以張羨堯完全不需要「精雕細琢,故布疑陣,故作驚人之筆」(別林斯基語),他就像拉家常一樣,娓娓而談,有一說一,從村子的由來到土樓的落成,從先人的軼聞傳說到祖輩們的艱苦創業,從民俗風情到方言俚語,他都了如指掌,信手拈來,自成一說。一座龐大壯闊的土樓是如何平地拔起,一層一層往上建造的;為什麼要建造圓樓,如何開地基砌石腳等等。因為作者本人曾是四鄉八里遠近聞名的木匠,參與建造過不少土樓,所以他文章的最後一輯為我們提供了建造土樓的具體流程,便是真確的第一線的經驗之談,這無疑是很寶貴的資料。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土樓舊事

頁數:200 頁

作者:張羨堯

語種:簡體中文

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開本:32 開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品牌:海峽文藝出版社

內容簡介

2008年7月7日,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南靖塔下這山旮旯里的鄉村逐漸熱鬧起來。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看看這裡「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上長出的蘑菇」,天天人來人往。絡繹不絕。他們欣賞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村建築,問起土樓的來源、建構,土樓人的生活、勞作、人文、風情……「作為生在土樓長在土樓的張羨堯答也答不完。當被問到有沒有關於土樓的資料給他們看看時,他才感覺到保護和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誰能做這樣的事呢?在責任和使命感的驅使下,他動筆寫成《土樓舊事》。

作者簡介

1941年出生於南靖縣書洋塔下大壩和興樓,1962年高中畢業於南靖一中,當過民辦教師,耕過田,後來學做木工、油漆工,擅長建造土樓、涼亭以及各式家具,土樓申遺成功後撰寫本書。

圖書目錄

塔下舊事

大壩由來

崇文重教

楹聯巧對

造福桑梓

和興樓

積興路

「洋」「土」倆師傅

河山攻圓寨

「七二四」慘案

土樓捉賊記

阿德叔「打灶頭」

才子崇禮

賠本「公清」

鄉長軼事

慈善家張善慶

懷念阿金婆

紀念榮汀公

悠悠德遠堂

民間小作坊

傳說軼聞

才女阿嬌

禿筆

昨天隨便

阿胖嫂

破碗之謎

智防小偷

金利來,包了

天周屘相親

爪簍戽水撿花針

九石三升種

問路

阿慶伯看戲

二指神功

插桃枝的來歷

阿足哥和阿福叔

有中沒福

阿仁哥埋銀記

水口伯公

清寧宮傳說

伯公松樹

賣糍粑趣聞

土樓秀才故事三則

民俗風情

命名取字意味深長

居家俗話淺白在理

紅白喜事禮儀講究

以禮待客母舅為尊

風味小吃香甜可口

逢年過節禮儀繁多

兒歌上口歡樂有趣

遊戲活動身心有益

捉鼠捕雀為糧除害

禽畜打鬥人性其中

建築藝術

土樓建築流程

土樓建築藝術問答

後記

文摘

「洋」「土」倆師傅

外來的為「洋」,本地的為「土」,這是人們心目中對這兩個字的粗淺認識。1970年,塔下村要建村部,選址在坎頭樓,也叫永盛樓,此樓是塔下開基祖第一座土樓,1926年被軍閥張毅火燒後,由於房主人多事雜,一次次都重建未成。村委會建村部,是全村人的事,村民無話可說,村委會定下來:樓原基礎重建,18開間,以木土結構建築。當時村里組織木工專業隊,村委會有人提議叫自己的木工,有人提議要外地「洋木工」才穩當,恐怕自己的土木匠做不出來。最後決定「雙班斗」:請一組叫阿炎師的外地「洋」師傅,一組叫阿堯師的本地「土」師傅,同時施工。村書記張巨春支持「土」師傅,他說:「就是沒建過土樓,自己學一學也好。」

阿炎師高中畢業,求學路走不通,放棄求學做木工。他精通建土樓技術,掄起五斤大斧,步步五分,平整快捷。他揚言阿堯師學細木,只會做半門的師傅,豈敢與他爭建樓。「人怕奚落,火怕燒着」,阿堯師聽到洋師傅如此不恭的話,心想:土樓里的土師傅就不會建土樓嗎?那就走着瞧吧!其實阿炎師不知阿堯師也是高中畢業後上大學無門,教書受阻才改學木工的。做了五年細木,基本已精湛熟練,在土樓里就是有名的師傅了。如今要建土樓改做大木,無非是搞清楚土樓的基本尺寸及做法而已。他認真研究土樓結構各部件的做法,對圓樓方樓進行測量,繪製詳細樓圖樣,拜訪老一輩木工師傅。「胸有成竹」地與阿炎師斗功夫。

坎頭樓是獨特的土木結構土樓,前後7間,過道梯路計2間,前面7間一層,過道及梯路二層,后座三層,是交椅式的土樓。這樣結構的土樓,木工師傅必須要有精湛的技術、細緻的工作才能完成。對於阿炎師、阿堯師兩個半路出家的師傅真是一場建築技術的考驗。他們各自帶幾個二手師傅在各自的工場製作土樓木構件,房間的長寬高低定下後,統一尺寸。阿炎師工場在慶光樓前,阿堯師工場在德遠堂前,兩伙師傅分別施工,互不通氣,互不相訪,下料才能見高低。

第一層土牆夯成,擇吉日良辰豎柱架料,按舊規矩是要師傅殺雄雞制煞,拜揚公先師保佑豎柱大吉、工作順利。那時「破四舊」,只要把毛主席像貼在正廳牆中央就算了事。兩伙師傅豎起正廳柱子及扛乘、棚乘。阿堯師先架料,這時天即將下大雨,當地小工爭先恐後,在阿堯師指導下很快地把正間梯路通到門廳的柱子、扛梁、騎同等木料架好。一切順利完成。到阿炎師架木料時,天公不作美,雨越下越大,淋濕木構件的孔與榫頭,造成榫大孔小難以安裝。阿炎師掄起大斧頭用力捶打,下面的小工們用譏笑的口氣喊着:「加油!加油!……」弄得阿炎師面紅耳赤、滿頭大汗,冒雨把木料安裝完畢。這一回合可稱阿炎師輸了。

接着做第二層,兩伙師傅仍舊各做各的構件,互不交往。到土牆夯成擇日架料時,雙方分別把木料架上,大家一看,左邊牆頭挑像干煙筒頭,孤單小氣,一支木料翹起托桁;右邊牆頭出挑是副舌拱斗托桁,美觀大方。大家一看,夸本地師傅認真細緻,為自己村裡的事業不惜工本,外地師傅為賺錢偷工減料。觀望的村民七嘴八舌,吵着要做像本地師傅結構一樣的副舌挑。這樣,裝完後兩邊結構一樣,對稱好看。阿炎師只好翻工,又輸了一回合。

從此以後,阿炎師覺得不能輕視本地師傅,做第三層木料時主動與阿堯師和好,雙方商定尺寸、式樣,不再爭鬥了。雙方統一公開作業,把第三層的木構件做好,順利地完成整座土樓建築。

阿堯師經過這場建土樓的爭鬥,造樓技藝迅速提高,當地民眾也不會說他「土」師傅了,名聲越來越響亮,他的造樓技藝從土樓里做到土樓外,成為「洋」師傅了。

P23-25

後記

2008年7月7日,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南靖塔下這山旮旯里的鄉村逐漸熱鬧起來。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看看這裡「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上長出的蘑菇」,天天人來人往。絡繹不絕。他們欣賞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村建築,問起土樓的來源、建構,土樓人的生活、勞作、人文、風情……「作為生在土樓長在土樓的我答也答不完。當被問到有沒有關於土樓的資料給他們看看時,我才感覺到保護和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誰能做這樣的事呢?在責任和使命感的驅使下,我動筆寫成此書。

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我得到了父老鄉親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兄長張羨仁及家人的幫助,尤其是攝影家簡喜梅女士提供了大量的圖片,使本書豐富了內容,增強了可讀性;作家何葆國先生為本書作序,並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本人是持斧頭的木工,對寫作毫無經驗,書中難免有許多紕漏,謹請讀者批評指正。

張羨堯

2012年6月1日[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