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圜丘遗址

圜丘遗址
圖片來自91ddcc

圜丘遗址,也称唐天坛,始建于隋朝,为两朝皇帝祭天的场所,位于长安之南。唐亡以后,天坛废弃,坛体遗址犹存,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校园外,处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文物保护环境模拟试验场内,原为土堆。

圜丘遗址1957年成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199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圜丘整体保存较好,为四层圆坛,白灰抹面。每层一周都设有十二陛,呈十二辰位均匀分布。其中正南的午陛最宽,当年皇帝即由此登坛。同年5月,考古人员回填封土,等待进一步的保护方式。

目录

建筑规模

“圜丘”又称“圆丘”,元代以后也称“天坛”,是皇帝举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北京天坛公园内的圜丘是清乾隆年间在时代、清初圜丘的基址上改建的。

该遗址高出现代地面8米,黄土建筑的坛体已经坍塌。唐代圜丘为四层圆台,第一层(最下层)圆台面径约52.8米,第二层面径约40.5米,第三层面径约28.4米,第四层(顶层)面径约20.2米。每层的层高2米左右。各层圆台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均匀地分布在圆台四周,呈十二辰分布。其中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是皇帝登坛的阶道。圜丘为素土夯筑而成,除了修补部分用少量的砖填垫外,没有发现砖石包砌的痕迹。圜丘的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其上再抹一层搀和了谷壳和秸杆的白灰面,白灰面厚0.4~1.1厘米。因此,唐代圜丘的外观是洁白的坛体。

遗址远望如一个圆形大土包,为一个高大的土筑圆形台基,周缘环绕有土筑垣墙。台基底径东西约35米,南北约36米,高约5米;基顶中部下凹,东南部留有1米宽的缺口似门迹;台基土质疏松,难辨夯层。环台基建有两重土墙,平均残高不到0.4米;内环墙内径56米,墙体最宽处5.2米;外环墙内径东西87米,南北75米,墙体最宽处4.5米;两重环墙东南部与台基缺口相对处墙迹不明显。

建设沿革

西安圜丘初建于隋,废弃于唐末,是隋、唐两朝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位于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东约950米处,即今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以南。

1999年对唐长安城圜丘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1999年4月23日,“唐长安城圜丘遗址考古发掘汇

报暨保护方案研讨会”在位于陕西师范大学校内的唐“天坛”遗址举行。经考古工作者艰辛劳作,我国现存最早的“天坛”遗址———唐代圜丘遗址已经发掘成功。

遗址公园

2014年底,西安市政府常务会通过了《天坛遗址公园概念规划》,规划遗址公园占地约35,遗址公园内将新建两层天坛博物馆及少量配套设施,天坛遗址按原貌展示,遗址周边新增绿化景观及园区道路,遗址公园南侧规划长200米宽30米的绿化廊道。


參考文獻

  1. 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陕西新增95处.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2013年5月4日 [2013年5月4日]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