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制度
國際貨幣制度 |
中文名稱: 國際貨幣制度 內容一: 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 內容二: 匯率制度的安排 內容三: 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 |
國際貨幣制度亦稱"國際貨幣體系"。指國際間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世界各國為了解決國際貿易和國際結算中對於國際支付手段和國際儲備資產的需要,對涉及到國際貨幣流通的各個方面,包括各國貨幣的兌換性、匯率制度、國際收支的調節機制、國際結算制度、國際儲備體系、國際貨幣關係及其他國際金融事務,在國際範圍內自發地或通過政府間協商安排而確立的一整套系統的原則、辦法、規章制度和機構。[1]
目錄
形成過程
世界上首次出現的國際貨幣制度是國際金本位制,1880-1914年的35年間是國際金本位制的黃金時代。在這種制度下,黃金充當國際貨幣,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比例決定,黃金可以在各國間自由輸出輸入,在"黃金輸送點"的作用下,匯率相對平穩,國際收支具有自動調節的機制。由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參戰國紛紛禁止黃金輸出和紙幣停止兌換黃金,國際金本位制受到嚴重削弱,之後雖改行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但因其自身的不穩定性都未能持久。在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衝擊下國際金本位制終於瓦解,隨後,國際貨幣制度一片混亂,直至1944年重建新的國際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資本主義世界各國都出現了劇烈的通貨膨脹。戰後,歐洲各國經濟實力大大削弱,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黃金儲備迅速增長,約占當時資本主義各國黃金儲備的3/4。西歐各國為彌補巨額貿易逆差需要大量美元,出現了"美元荒"。國際收支大量逆差和黃金外匯儲備不足,導致多數國家加強了外匯管制,對美國的對外擴張形成嚴重障礙,美國力圖使西歐各國貨幣恢復自由兌換,並為此尋求有效措施。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由44國參加的"聯合國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這個協定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是: (1) 以黃金作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實行"雙掛鈎"的國際貨幣體系,即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鈎,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鈎。 (2) 實行固定匯率制。 (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預先安排的資金融通措施,保證向會員國提供輔助性儲備供應。 (4) 會員國不得限制經常性項目的支付,不得採取歧視性的貨幣措施。這個貨幣體系實際上是美元--黃金本位制,也是一個變相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
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過積極作用。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種種缺陷也漸漸地暴露出來。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外匯收支逆差大量出現,黃金儲備大量外流,導致美元危機不斷發生。1971年8月15日美國公開放棄金本位,同年12月美國又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1972年6月到1973年初,美元又爆發兩次危機,同年3月12日美國政府再次將美元貶值。1974年4月1日起,國際協定上正式排除貨幣與黃金的固定關係,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國際貨幣制度又一次陷於混亂,導致國際金融形勢動盪不安。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舉行會議,達成了著名的"牙買加協定"。同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二次修正案》,並於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制度牙買加體系。
牙買加體系的實行,對於維持國際經濟運轉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牙買加體系並非是理想的國際貨幣制度,它目前仍存在着一些缺陷,國際貨幣制度仍有待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國際貨幣制度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②匯率制度的安排;③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
存在問題
金融危機不斷爆發
20世紀以來,世界經濟、金融危機不斷。自20年代危機之後,又先後爆發過英鎊危機、美元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歐洲貨幣體系危機、南美金融危機、東南亞危機、俄羅斯危機等。據不完全統計,在1980-1997年的17年中,181個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中 133個先後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貨幣危機。 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更加巨大。多數學者從內外因兩個方面去解釋這場危機,但各種解釋大多停留在危機的表層。我們認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爆發的經濟、金融危機,究其根源是世界經濟、金融一體化與國際貨幣多元化的矛盾。具體表現形式為市場均衡的悖離。金融市場的無套利均衡保證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優化。由於國際貨幣多元化使這種均衡遭到破壞,在金融市場上各種貨幣匯率變動不定, 以及由匯率變動帶來各種金融產品價格的頻繁變動,使金融市場上存在着許多投機套利機會,並且投資基金等國際金融力量蓄意攻擊可人為創造投機機會,導致市場無法逼近均衡並導致悖離,使金融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遭到破壞,造成資源配置劣化,虛假經濟和經濟泡沫出現。在超單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金融霸權"的攻擊下,經濟、金融危機不可避免。
國際儲備供求矛盾加劇
國際貨幣制度決定國際儲備體系,國際儲備制度是國際貨幣制度的內容之一。在現行國際多元貨幣體系下,一國的儲備資 產由貨幣性黃金、外匯儲備、特別提款權和在 IMF的儲備頭寸所組成的,其中特別提款權、儲備頭寸是IMF根據各國份額予以分 配的,一國無法主動增加其持有額。另外一國持有的黃金量也是相對固定的。因此外匯是一國增加國際儲備的主要手段。從根本上看,外匯收入增加的來源是國際收支盈餘,其中經常賬戶盈餘是更為可靠、穩定的來源,而來自資本賬戶盈餘的新增外匯儲備 則具有借入儲備的性質。這樣在國際收支差額與外匯儲備的關 繫上,一些國家通過國際收支長期盈餘緩解了對外匯儲備的需 求,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積累,而赤字國一方面增加了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另一方面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下降。國際收支差額對 外匯儲備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反悖制約是現行國際貨幣制度弊 端在國際儲備體制中的反映,是今後國際貨幣體制改革的一個 重大問題。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矛盾在儲備體系中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國際貨幣發行國與非國際貨幣發行國的不平等。國際貨幣發行國 增加儲備可以通過貨幣發行和貨幣互換來取得外匯儲備,但是它們作為發達國家往往又都是國際收支順差國,有大量的外匯儲蓄儲備。而非國際貨幣儲備發行國只能通過增加出口減少進口 來取得,但是這些國家都屬於發展中國家,出口能力有限,進口存在剛性,改變國際儲備的狀況顯得力不從心。這樣在國際儲備的管理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處境形成強烈反差,迫切需要 儲備的國家面臨儲備短缺,而不需要儲備的國家反而感到儲備過剩。
不公平占有
在現行國際貨幣制度下,一國貨幣的發行,每新增 1 單位貨 幣,本文指不可兌信用貨幣-,貨幣發行者都能無償獲得 1 貨幣單位所對應的價值,因此有"貨幣發行收入"之說。貨幣發行收入是 對社會,或者說對市場欠下一筆債務而獲得的。貨幣當局作為貨 幣發行者,名義上也承認這筆債務,並登錄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 上。但從總趨勢看,貨幣流通量是只增不減的,再加上發行的是不 可兌信用貨幣,所以貨幣發行所欠的債務,實際上是一筆不用償還的債務,貨幣發行收入就成為實實在在的收入了。在經濟生活 中如果這部分貨幣發行收入取之於全社會卻只由一部分人占用, 又不用償還,那麼這種貨幣制度就是一種不公平的貨幣制度。
在現行的國際貨幣制度中,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充當國際儲備貨幣,特別是美元占國際儲備的 57%。這些發達國家向國 際社會發行貨幣所形成的貨幣發行收入完全被這些國家無償占有,並成為其一項固定收入。隨着世界經濟的發展,這部分貨幣發行收入越來越多,到2001 年底,僅中國大陸、日本、台灣、香港四 地外匯儲備就達上萬億美元之巨。顯然,這種國際貨幣發行收入 的不公平占有是當前國際貨幣制度的又一重大弊端。
匯率體系弊端
在國際貨幣多元化背景下,各種貨幣兌換比例及其變動,對一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有巨大影響。由於貨幣符號作為貨幣的本 體,貨幣之間的兌換比例無法自然固定。而一些小國和地區抗外來衝擊的能力較弱,為了保持自身的經濟穩定需要相對固定的匯率制度。在現實條件下只能採取人為固定的方法--- 釘住匯率制 度。釘住匯率制度有利於本國貨幣的穩定、治理國內惡性通貨膨脹、穩定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往來關係,也有利於提高一些經濟實 力不強的國家的貨幣的信譽和地位,但是,釘住匯率制度會導致 一國經濟政策失去獨立性。
首先,它不利於調節釘住國與被釘住國的經濟關係。釘住國與被釘住國的經濟增長率不同,通貨膨脹率不同,國際收支的差 額不同,因而兩國貨幣匯率需要不斷變化才能調節兩國的經濟關係。
其次,它不利於調節釘住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關係。釘住國相對於其他國家而言的經濟和貿易情況與被釘住國相對於其他國家 而言的經濟和貿易情況不可能是相同的,因而釘住國與被釘住國貨 幣匯率需要不斷變化,才能調節釘住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關係。
再次,它不利於調節釘住國的國內經濟。釘住國的貨幣隨着被釘住國的貨幣浮動,不但會加劇國內存在的經濟問題,而且還使釘住國無法利用貨幣政策去解決國內經濟問題。例如,當釘住 國貨幣隨着被釘住國貨幣降值時,將會帶來釘住國出口增加和進 口減少。如果釘住國正發生通貨膨脹,那麼通貨膨脹的形勢將會 惡化。當釘住國貨幣隨着被釘住國貨幣升值時,釘住國的出口將會減少而進口將會增加。如果釘住國正陷於經濟停滯,那麼經濟 停滯的形勢將更加嚴重。
參考來源
- ↑ 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歷史.doc豆丁網